记者报告
本报驻金华记者 江胜忠
昨天下午1点半,义乌市佛堂镇倍磊三村的1000多名村民驻足村口,等候一批从未谋面的“自家人”到来。
这批“自家人”从遥远的河北、辽宁、天津、北京赶来——4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从倍磊三村起步,被戚继光招募到北方驻守长城,抗击番虏;400多年后,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根”。
来自天津蓟县的叶欢生70多岁,一踏上倍磊的土地,就泪流满面,他说:“我这是激动啊,我完成了父亲未了的愿望。”
叶欢生说,十几代下来,父辈们坚守在长城边,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的人。
穿着“保护长城”字样短袖衬衫的张鹤珊,自称“长城守望者”,家住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村。
他坚持义务保护长城30年,由他开始,当地兴起了长城保护员制度。
30年来,张鹤珊劝走放羊倌,说服挖蝎人,吓跑偷砖贼;在长城上步行的里程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穿坏的球鞋有150多双。
昨天,张鹤珊将自己编著的《长城民间传说》带到了义乌,他说,“今天回家了,我要把这消息带回抚宁,告诉长眠在那儿的义乌兵。”
新闻附件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南方临海倭寇横行,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戚继光到义乌招兵,并将“义乌兵”队伍训练成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劲旅,史称“戚家军”。
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这些年和同事潜心“义乌兵”历史的研究。
到底有多少“义乌兵”到了长城脚下?没有具体的统计,但他们中大多数形成了特有的“义乌兵”村落。仅秦皇岛一市境内374.5公里长的明长城沿线,就有158个自然村有修长城的“义乌兵”后裔聚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