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投资1400万,票房1500多万,除去院线分走的钱,投资方实际“负”利润
50多部片当塔底 亏损比例超八成 行业规律没摸清 跟风投资风险高
非诚勿扰八成国产片喊赔本
无论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表象有多么繁荣,清醒的业界人士都明白个中实情: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圈子”里,赚钱的只有极少数人,大部分人带着幻想挤进来,最后却输得血本无归。
对于疯狂的热钱“操盘手”而言,如果没有认清中国电影业的实情和规律,就盲目进行投资势必要在电影市场碰壁吃亏。
行业问诊
中低成本影片八成都亏
“很多投资人看到电影业赚钱的一面,却忽略了它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里面掘到金。”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高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他说,电影总票房一年年高歌猛进,与《唐山大地震》、《枪王之王》、《十月围城》等大片票房大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中小成本的国产片集体亏损。
以今年电影市场经历的“黑6月”为例:一个月27部国产片公映,但真正收回投资的只有《人在囧途》、《异度公寓》、《嘻游记》等屈指可数的几部,其他20多部国产片全部血本无归。
而7月22日《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后,一度占据近九成市场空间,致使《梦回金沙城》、《七小罗汉》、《等着你回来》等其他10余部影片难以有所作为。
纵观今年前7个月,虽然有10部国产片票房过亿,但在天平的另一端,却有超过50部国产片亏得血本无归,包括《东风雨》、《功夫梦》、《出水芙蓉》等,其中低成本影片的亏损比例甚至超过了80%。
电影市场“中坚”名不副实
中国电影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很多人只看到少数大片的成功和风头,却没注意到大片背后“阵亡”了多少部中小成本影片。
事实上,仔细研究好莱坞电影工业便会发现,一个真正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呈金字塔形,主要的基座和“塔身”部分,都以中等成本影片为支撑,大片只是金字塔顶端的一小部分而已。
而中国每年生产四五百部电影,从数量上看,中低成本影片仿佛占据了市场的主流,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票房收入都被十余部大制作影片瓜分了,盈利比例只有五十分之一,众多中小成本影片只能争夺大片的“残渣”,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
构成市场主体的中小投资影片大规模亏损,这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不健康、不稳定,从中国电影发展的长远来看,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忧。
脉象分析
只看票房 不知影市有虚火
多名业内专家或投资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大片卖钱赚吆喝、中小投资影片集体亏损的局面,是因为中国电影患上了“投资虚热症”:只看总体票房的疯涨,猛劲往圈里扎,却不知这个市场里面全是虚火。
许多头脑发热的业外投资人在挤进电影圈之前,可能还没搞清楚一部电影的“食物链”就仓促上阵。事实上电影的票房收入并不等于投资人的利润,在影院收回的票房,需要经过好几个环节的分账,剩下的部分才是投资人的利润。
以一部取得了5000万元票房的电影为例,先要从中抽出5%交给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专项基金,然后再扣3.3%的营业税。剩余的钱,影院和院线要拿走57%,投资方和发行方理论上能分到43%,但实际上只能拿到38%-41%。而这40%左右的钱,还要扣掉发行方大约7%-10%的发行代理费,剩下不到30%的钱,才真正属于投资方。
“打个比方,很多人以为一个片子投资8000万,票房超过8000万就是赚了,实际上远远不是这样,投资方最后能拿到的钱其实还不到一半。”《80后》投资方负责人于铸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按照业内通行的1:2.5投资收益比,票房要达到2亿元才能收回成本。
《80后》投资1400万元,目前全国票房1500多万元,“有人就给我打电话说恭喜,殊不知我们的投资还远远没有收回,只能希望靠下一部影片《守望者》的盈利来补了。”于铸说。
盈利渠道单一 票房不行铁定赔
国产片亏损的另一大原因还在于盈利渠道过于单一,国内电影收回投资主要靠票房,后产品开发基本上空白。
星美国际集团副总裁袁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好莱坞影片拥有丰富而庞杂的后产品开发体系,一部电影除了票房之外,还可以通过海外版权、音像版权、VOD点播分账、开发电子游戏、玩具等多种渠道赚钱。
袁鑫说,一部好莱坞电影的票房只占其总收入的30%,后产品开发的收入能占到70%以上,但在国内,情况正好相反,单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几乎占到总收入的90%以上。“影片若在国内票房不好,基本就被判了死刑。”袁鑫透露,国内一部影片卖给电影频道的版权大概在100万,网络版权从四五万到几十万不等,音像版权一般也就卖十几万,与电影动辄过千万的投资相比,都是九牛一毛。
至于很多电影人向外界吹嘘的所谓“国际市场”,实际上也根本指望不上,“海外版权很难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家代理,给个几万美金就不错了,至于电子游戏、玩具等副产品,国内电影基本没有。”袁鑫告诉记者。
非商业投资拉高制作成本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在做客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时表示,国产电影容易亏损的另一原因,是因为大量非商业投资拉高了制作成本。
尹鸿说,由于大量非商业资金进入电影业,使得过去只需要1000万元制作的电影,提价到三四千万元,分摊下来电影票房又少了,直接加剧投资方的亏损程度。
现实中的确如此,大量并不懂电影的人跑来投资电影,钱没有花到刀刃上,还造成了电影产业虚假繁荣,导致演员片酬、拍摄成本等费用飞速上涨,大大抬高了电影投资的门槛。
袁鑫也对尹鸿的看法表示赞同,他说,现在形形色色的投资方都往电影业里扎,多数人只投资一两部就出局了,但还有人在源源不断地进来。
放眼望去,整个电影行业内充斥着“单片公司”,试水拍一两部电影,不赚钱就关门大吉,“炮灰”前赴后继地涌出来,最终带给产业的多半是累赘和伤害。
看后遗症
外行搅局 电影业想筹钱难
无数的“门外汉”想冲进电影这座“围城”来一试身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电影产业是一件好事:拍电影的资金变充裕了,给更多人实现了拍电影的机会,大量资金的流动也使整个产业显得有生机和活力。
但热钱涌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连生表示,目前中国的观影市场还没有完全被开发,盲目加大资本注入,只会促使行业泡沫的产生,也不利于电影业长远的发展。
张连生分析道,热钱纷纷流入电影业,会给投资者们造成一种繁荣的假象,并促使更多不具备行业经验的投资人进入电影业,投资风险也进一步加剧。
他认为,这些非专业的电影投资客在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抱着“投机”心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赚取更多利润上,至于如何提升电影的品质、如何注重电影的文化导向作用,都被放在次要位置。
这样低品质的电影势必很难取得高票房,如此恶性循环,投资过热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扩大。“等投资热度一过,电影融资难的问题会再次出现,不利于电影业的长远发展。”张连生说。
本版文/记者牛萌喻德术制图/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