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真身至今供奉在南华寺中。
岭南古刹,水沐清莲。谢墨摄
新兴藏佛坑,六祖圆寂之地。水流石转,禅意涌动。谢墨摄
华林寺21颗舍利子被层层保护,装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层套盒。曾强摄
“六榕”二字为东坡手笔。曾强摄
广东僧众躬耕种树,践行环保。高笑摄
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在哪里?就在广东。
因为禅宗初祖达摩一千多年前来华登岸的“西来初地”,就在如今热闹的广州下九路一带,当年传法的草庵已经演化成香火鼎盛的华林禅寺;更因为真正实现“佛教中国化”这一革命的六祖惠能就是“老广”,生活与传法都在广东。
惠能的一生堪称神奇:一个岭南乡村的樵夫,到五祖弘忍门下当了半年多的杂役,还未剃度就以一偈得到传法衣钵;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竟能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东方三圣,留下佛教史上唯一出自中国的“经”———《六祖坛经》。
沿着惠能的足迹,我们走进大师故里的新兴国恩寺、剃度的广州光孝寺、弘法的韶关南华寺,重寻大根器、大智慧背后的岭南禅宗法脉、广东文化精髓。
禅宗在广东兴起,掀开“佛教中国化”崭新一页
毛泽东盛赞惠能是岭南两大伟人之一
缘起
和尚者,以“和”为“尚”也。
岭南佛教自汉代从天竺经海路传入,倡导“六和敬”,外同他善、内自谦卑,富含和谐智慧。唐代最为鼎盛,广东先贤惠能创立顿悟禅门,实现佛教中国化。禅宗“一花五叶”源远流长,其禅修致和、慈悲济世的传统至今对岭南乃至中国有深刻的影响。
盛世兴禅,和风滋世。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和谐社会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岭南寺庙,对话高僧大德,挖掘岭南禅宗文化,追寻和的轨迹,汲取和的智慧。希望有益于净化人心、促进和谐。
【传奇】
岭南樵夫目不识丁竟成禅宗大师
在云浮市新兴县夏卢村内,有一棵传说是六祖手植的千年奇荔。荔枝果核有独一无二的戒疤标记———好像高僧头顶的香痂印记,印证着“身在南华心在家”的惠能梦语。
在夏卢村里,老人都能娓娓说出六祖的故事。惠能俗姓卢,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二月初八日子时。三岁丧父,从小砍柴为生,赡养母亲李氏。一日惠能担柴到县城卖,在金台寺听一客人诵《金刚经》,听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虽不识文字但有感悟,于是上前问:“此是何经?”客人曰:“此乃《金刚经》,黄梅弘忍禅师教我们诵的。”惠能得客人资助,安置好母亲,北上黄梅拜五祖弘忍为师,时年24岁。
弘忍问:“你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人对南方土著民族的贬称),如何堪作佛?”惠能不亢不卑地回了一句“经典金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弘忍知他根器极高,遂命随众劳动。
在碓房舂了八个月的米,惠能迎来了他人生最传奇的一幕:弘忍为传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高徒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惠能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次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讲《金刚经》,密授禅宗信物袈裟钵盂:“你为禅宗第六祖,擅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即送他离寺到九江渡口,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惠能回到广东后,为避对手加害,隐遁于四会、怀集等地。
潜修十五六年后,惠能又以一偈“出山”: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经,此时风吹幡动,两位僧人辩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惠能朗声说道:“非风也非幡动,仁者心动。”大家听了为之惊诧。印宗延他至上席,惠能出示了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其后即集众在寺内菩提树下为惠能正式剃发。
第二年春天,六祖辞别众人到曲江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讲经说法37年。公元712年,六祖惠能命门徒回故居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公元713年,六祖在国恩寺圆寂,世寿76岁。
传说惠能坐化后,广州、韶州、新州都争占六祖真身于本地敬奉,争论难决。后来由三方代表决定在一小山岗处点灯燃香,香烟指向,便属师之所归。当时烟指韶州方位,即定由韶州人接回宝林寺供奉。惠能门人法海录其法语,成为后世流传的《六祖坛经》,这也是佛教史上唯一出自中国的经书。
【传法】
从广东开始的佛教平民化革命
毛泽东曾赞誉岭南有两大伟人,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就是惠能。据说他晚年对《六祖坛经》爱不释手随身翻阅,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惠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称《六祖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
惠能对传统佛教的重大改革创新在于:他宣扬“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强调“人本”而不是“佛本”;他提倡“顿悟”,主张简易修行。他提倡人人可修、人人可成佛的广泛性,令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及至贩夫走卒,皆可成佛。在佛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尊卑。“一念若悟,众生是佛。”
他摆脱了经院式的繁琐佛理束缚,直指心性,顿悟见佛,简单而务实,较易为中国各阶层所接受,为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南派禅宗成为岭南以至全国佛教的主要流派,衍为临济、沩仰、法眼、曹洞、云门五大支系,即所谓“一花五叶”,生机盎然。至今,佛教中仍以禅宗为主流地位,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与地区。连佛教创始国印度也建有南华禅寺,弘扬惠能禅学,足见其影响之大。
学界认为,六祖惠能开辟了佛教从以古印度为重心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使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的同时,于中国得以扎根以至壮大,从而促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奠定了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另外,惠能开创的禅宗理论使佛教由以中国北方为重心转向南北并重,奠定了佛教在岭南和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是六祖惠能把当时的贵族佛教改造为普罗大众的佛教,从而使佛教平民化、世俗化,使佛教真正具有了生命力,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次革命性的创新。
2008年以来,广东以“禅宗六祖文化节”为载体,重光六祖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已成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品牌项目。在功利化的时代,重温六祖智慧,如见菩提星月、空山法雨,清凉可喜。
?【重光】
华林石塔内惊现佛骨舍利
近年来,陕西法门寺佛指骨舍利、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相继重光,引起海内外轰动。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广州华林寺也供奉着21粒珍贵的佛舍利,曾经隐踪匿迹30余年。
在达摩祖师西来初地、广州千年古刹华林寺内,有一座建于康熙辛已年(公元1701年)的7米石塔。1965年,广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决定将石塔迁移至解放北路兰圃内存放。当工作人员一层层拆卸石塔时,突然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石函,里面是一个边长17.5厘米的扁方木盒,盖面有“佛舍利”3个朱色字迹。木盒内藏一个方铜盒,铜盒中又有圆形银盒,盒盖上刻有7个梵文。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揭开银盒时,不禁惊呆了:盒中盘绕着一枝银质莲花,每朵莲花中间都有莲房,莲房有盖子盖着,神奇的“佛舍利”就贮于莲房内,共计22粒,细小如豆。
在出土的铜盒上有铭文:“大清康熙辛巳孟秋华林寺住持沙门元海敬合,缁素捐资建白石浮图,奉安释迦如来真身舍利二十二颗。其中央莲花所藏一颗,系金轮峰分出。余十莲花环贮,其来出栖贤居多,然莹洁相类,知俱如来舍利无疑。后世倘启函,当尊重,幸毋亵慢,慎之。”
1989年,华林寺重新开放。1996年,广州市政园林局同意将严密保藏多年的舍利子归还华林寺,但盒内的舍利子只有21粒。那一粒丢失的舍利子去向,至今无人知晓。华林寺方丈释光明大师说,这21粒舍利子曾经被送到北京,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看后,判断为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
?【佳话】
六榕:王勃绝笔东坡得名
六榕寺是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寺内有巍峨的千佛宝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花塔,是广州有名的古代高层建筑。塔西为庄严华丽的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为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
在六榕寺的大门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曰:“一塔有碑留博士”,下联是:“六榕无树记东坡”,记述了六榕寺与唐宋两位大文豪王勃、苏东坡的渊源。他们都只是路过广州,却因结缘六榕寺而留下文与字。
唐高宗上元二年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离开家乡绛州龙门,南赴交趾(今越南河内附近)探父,于十一月到达广州。适逢宝庄严寺(即今六榕寺)开设法会,因受宝轮法师托请,写下洋洋洒洒3200字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述这次盛典,称颂修塔盛举。次年,王勃乘搭木船南赴交趾,遇海上飓风罹难,年仅27岁。这篇碑文,成了一代才子的绝笔。
北宋元符三年,朝廷三下赦令,苏东坡自海南儋州北归,辗转抵达广州。他逗留了一个月,由于住处离六榕寺很近,寺中有古榕六株、浓荫蔽日,引得苏公常来憩息。此时苏公应寺僧请,留题墨宝“六榕”书匾。喜欢说禅的苏东坡深感世人皆受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蒙蔽,而置身六榕之下,六尘便被遮隔。
如今,寺内有白色玉石所铸东坡塑像,衣袂飘然,立在一方刻有“六榕”二字的石基上,石基背面刻着烫金字体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对话】
广东省佛协会长、
光孝寺方丈释明生:
我不同意“经营佛教”
【释明生:男,1960年9月生,广东揭阳市惠来县人,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光孝寺方丈。】
记者:佛教应该出世还是入世,争议一直很大。在当今社会,您怎么看待佛教的世间化?
释明生:佛法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佛教必须在人间传播。我认为,世间化和世俗化是两回事。佛教可以世间化,但是不可以世俗化。光孝寺开素菜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将盈余全部捐给中医慈善诊所,而且信众也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贫困受难的群众,广结善缘。佛门弟子所作所为应该实现利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佛教在人间传播,应该化世俗,而不能为世俗所化。
记者:随着技术普及,不少佛门弟子都有了手机,会上网,您自己也是电脑高手,会用苹果机。您怎么看待像手机、互联网等这些新事物?
释明生:佛教有云:法住法位。世上的每一件东西,都有其存在价值。我们用数码相机为庙内佛教文物拍照,存储在电脑中方便管理;我们建立了网站,有利于弘法;我们还打算录制佛教歌曲……有利人间的东西,如新技术,佛教徒有机会都要学习使用。现在回过头看,当初佛陀只能以口相传,后来有了纸张,写书立传成了先进传播方式,在永恒不灭的宇宙时间里,互联网有朝一日也会变成旧事物。
记者:近年来,“经营佛教”的概念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您之前也报读了华南理工大学的EMBA班,对于经营佛教,您怎么看?
释明生:“经营佛教”的提法,我并不认同。寺庙的经营,不应该过分利用经济的手段。虽然我在上EMBA,但有些课程我认为并没有必要去上。我觉得办好佛教,一方面要开源节流,另一方面则要用优质服务去引导信众向善,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南方日报记者戎明昌
?【济世】
百寺扶千户闹市听禅音
今年6月30日是首个“广东扶贫济困日”,广东省佛教界捐款1670万元,引起轰动。
这只是广东佛教界弘扬“人间佛教”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生动事例。近5年以来,广东省佛教界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为赈灾扶贫、扶孤养老、兴办学校、修桥铺路、建造医院等慈善事业捐款超过2亿元。其中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达5800多万元,为全国各省佛教界之最。
僧人出世不忘济世。从2008年起,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倡导、省佛教协会发起的“百寺扶千户”扶贫计划实施以来,全省549间寺院参与帮扶贫困户1674户,捐款共计1430万元。近年来,省佛协举办10处佛教慈善中医诊所,为20多万下岗人员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在抚慰人心、促进和谐方面,寺庙也各出奇招:光孝寺定期举行抄经诵经活动,在庙里受持戒法、养菩提心;南华禅寺已举办三届“禅悦行”免费夏令营活动,让青年学生走进禅院、认识佛教、开启智慧;广州大佛寺开设全省第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经常举办古琴、茶禅雅集,琴韵书香中,为工作生活日趋紧张的现代人提供心灵休憩的绿地……
2008年金融海啸肆虐之际,百岁高僧释本焕主持弘法寺,广庇在深圳失业和生活无着的人士。平时免费开放的1000个床位全部占满后,他们紧急购置棉被、打满地铺,最高峰收纳超3000人。寺庙给这些飘零无助的人一个安身之处,为政府分忧解难出了一份绵薄之力,实践着本焕长老提出的“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得离苦”的理念。
广东省民族宗教委主任陈绿平认为,广东佛教界将“弘法利生”传统与抚慰人心、扶贫济困结合起来,一边建设和谐宗教,一边服务和谐社会。这是实践“人间佛教”精神的有益行动。
出品: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总统筹:张春生陈广腾马建钊
采访统筹:段功伟林亚茗黄心怡
编辑统筹:李贺张朝发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南方日报记者陈枫
通讯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