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战士讲述保护南澳Ⅰ号文物 3年驱赶可疑船96艘

  公安边防摩托艇出动2170艘次、官兵4658人次出警,驱赶可疑船只96艘次及不明作业船只2355艘次。从发现到保护海底文物,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历经三年的艰辛付出,以自己的滴滴汗水和青春年华,确保了“南澳Ⅰ号”沉船的完好和船上文物的安全。

  守卫“南澳Ⅰ号”

  (本刊记者)邓新建 (本刊通讯员)林春伟/文

  2010年7月21日7时许,广东汕头“南澳Ⅰ号”打捞船“南天顺”满载着出水的万余件文物离开了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海域,由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全程护送驶往广州。由此,宣告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今年的水下考古计划。

  记者来到汕头边防支队,会议室墙上一面奖牌引人注目。支队领导告诉记者,这是今年3月30日北京召开的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授予云澳边防派出所的“文物保护特别奖”,以表彰他们在“南澳I号”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发现:边防官兵快速查获流失文物

  数百年来,沉船静静地躺在海底,怀抱着数以万计的精美瓷器,等待着重见天日的时刻。然而,2007年5月25日上午8时30分,云澳边防派出所接到举报:在汕头市南澳岛乌屿与半潮礁(俗称“三点金”)之间的海域,有船只正在打捞海底的古瓷器。接报后,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立即带领5名官兵乘坐摩托艇赶赴事发海域。到达现场时,边防官兵发现有2艘可疑船只停泊在该海域。他们随即要求可疑船只上的人员停止作业,并登船检查,当即在船舱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21件刚刚打捞出水的古瓷器。

  在同一个地点发现这么多的古瓷器,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了朱所长的警觉。朱所长认为:云澳“三点金”海况极其复杂,先前对古沉船也有好多的传闻,这次查获的出水瓷器制作工艺独特,并有海底附着物,毫无疑问这些瓷器应该是从海底的古沉船上打捞出来的。

  查获这21件古瓷器后,云澳边防派出所一方面将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另一方面加派警力对“三点金”海域进行昼夜警戒保卫,同时请来专业考古人员对古瓷器进行初步鉴定。次日凌晨2时,派出所再次接报:又有船只在“三点金”海域进行打捞,朱志雄立即带领6名官兵赶到现场,发现有两艘船只正在潜水作业,经将相关人员控制后,在船上查获古瓷器117件。

  在同一海域,短短两天的时间就查获了138件古瓷器,这让边防官兵敏锐地意识到,在此之前有没有渔民进行过零散的打捞?究竟还有多少古瓷器散落在渔民手里?

  所长朱志雄从博物馆找来了几本国家关于文物保护法规的书籍,摘编后印成文物保护法宣传单,发动全所官兵深入辖区逐户发放,以增强广大渔民保护国家文物的法律意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6月1日,一位渔民主动到派出所上缴了此前私自打捞的56件古瓷器。至此,云澳边防派出所在6天时间里共收缴各类瓷器194件,有效防止和遏制了国家文物的流失。后经水下考古专家下水摸查,在“三点金”海域有一艘约17至18米长的明代古沉船,沉于海底25米至30米之间,船上及四周约有瓷器上万件,其文物价值不亚于广东阳江市海域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

  最终,这艘被官兵发现的古沉船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南澳Ⅰ号”,先前试探性打捞出水的古瓷器年份涉及宋、元、明三个朝代,其中10件产于明万历年间的青花盘为国家馆藏三级文物。

  回忆:三年多监控保护的艰苦历程

  对“南澳Ⅰ号”出水文物进行查获收缴工作告一段落后,云澳边防派出所想方设法租用4艘渔船对沉船海域进行24小时的全天候巡逻监控。同时,云澳边防派出所还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筹资购进了一套雷达监控系统,借助高科技的手段确保古沉船的安全。

  “南澳Ⅰ号”沉船点正对的海岛公路旁有一座烂尾楼,楼下常拴着不知道谁家的牛,四周空气中弥漫着消散不了的牛粪味。为了了解边防官兵实卫“南澳Ⅰ号”所在海域时的切身感受,记者爬上这座烂尾楼楼顶,立即感到海面上吹来的风非常强劲,几乎将人吹倒。在三楼,一间用木板隔出来的小房间里不时传出“滴滴滴”的急促报警声,记者看到,两名边防官兵坐在桌前,正紧盯着雷达屏幕上闪烁的斑点,原来,他们在借助“雷达眼”监控靠近“南澳Ⅰ号”海域的可疑船只。

  “现在已经很好了,以前连木板隔的房间都没有,夏天盖着被子在这里睡觉都会觉得冷,早上醒了身上都能抖下来沙子。”云澳边防派出所副所长任敏威说,雷达系统24小时监控这片海域,只要有可疑的船只就报警,然后由派出所派出快艇迅速抵达现场进行处置。

  每天吃完晚饭,总能看见边防官兵背着被褥、枕头从那座烂尾楼里进出换班。“说一千零一夜,那是神话故事,我们官兵守护的这一千零一夜可没有神话那么神。”朱志雄随口就对记者说了几件事。

  2007年8月10日21时30分,大雨倾盆。值班点的雷达屏幕上出现四个静止的疑点,在目标海域上停留达15分钟之久。接到值班民警的报告后,所里值勤官兵顾不上披雨衣就驾艇出了警。当时恰逢台风将至,海面浪高风急,能见度极低。在抵达目标海域时,可疑船只已驶往外海。“南澳Ⅰ号”安全了,但艇上官兵个个全身淋透,冷得直打哆嗦。

  同年9月17日21时37分,值班员发现雷达屏幕上目标海域有三个可疑点显示,5名官兵顶着海面弥漫的浓雾迅速出警。当他们到达“南澳Ⅰ号”沉船海域时,看到两艘渔船正在进行潜水作业,立即靠前制止并将船只带回港内做进一步检查。经仔细检查,官兵在其中一艘船的船舱内发现古瓷器一件,经专家鉴定为“南澳Ⅰ号”的出水文物,4名违规打捞文物的涉案人员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有了高科技设备助阵,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古沉船的防线更加严密。一些心术不正之徒见在海上无计可施,就妄想在边防官兵身上打开缺口。朱志雄说:“我们会时不时接到陌生人的来电,许诺只要官兵打开方便之门,捞上来的文物出售所得可‘五五分账’。但是我们的官兵始终不为所动,他们义正辞严地警告这些人,如果胆敢跨越雷池半步,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黄勍是云澳边防派出所的教导员,2010年元宵夜,他在派出所值班时接到监控点的警情汇报:晚11时30分,两艘可疑船只驶入雷达监控沉船区域西北方向。

  “大雾弥漫,外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教导员黄勍和副所长任敏威等5名边防官兵立即驾摩托艇出海,顶着风浪在15分钟后抵达。这时果然发现了两艘正在潜水打捞水下文物的渔船。没有想到,正当官兵们登上这条嫌疑船只准备进行检查时,忽然听到两声巨大的撞击声。风大浪高,加上碰撞,船破了,失去动力,手机也浸水无法打出求救电话。危急中,“大家都扯破了喉咙喊,幸好一条经过的渔船把我们救了。”教导员黄勍说起这事还有点后怕。

  感受:边防官兵是用身心在“护宝”

  2007年保卫“南澳Ⅰ号”的第一次出警是由叶金轮开的摩托艇。他在“南澳Ⅰ号”初次抢救性打捞时,长期驻守在打捞船上,平均每天要出艇四五次,来回十几航次,被打捞队员戏称为“海上专职司机”。2008年6月,叶金轮执行援藏任务,在西藏将近两年,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给所里打个电话,问一下“南澳Ⅰ号”的情况,心中始终有一份牵挂。

  发现“南澳Ⅰ号”时,云澳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刘虎的妻子正有孕在身。因为安保任务重,刘虎无暇照顾妻子,只能拜托岳父岳母多操点心。妻子临产时,刘虎正在打捞船上执行保卫任务,等他得知消息辗转赶到医院,已经听见儿子的啼哭声。

  从发现“南澳Ⅰ号”到现在,官兵们在海上执勤的次数已经记不清了,遇到的风险也数不清了。因为海上潮湿和经常攀爬检查可疑船只而染病在身的官兵却大有人在,副所长任敏威就患上了严重的膝关节滑膜炎和腰肌劳损,但他们仍在茫茫南海的烈日骄阳和巨浪狂风中挺立,为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坚持!坚持!再坚持!

  相关链接

  2007年5月25日,汕头公安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接群众举报在乌屿与官屿之间的半潮礁海域查获三艘渔船在水下打捞“古董”。经有关专家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瓷器。考古人员其后初步判定水下为一艘明万历年间的古代沉船。这是南海海域继“南海Ⅰ号”后,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Ⅱ号”。

  2009年9月,“南海Ⅱ号”更名为“南澳Ⅰ号”。

  2009年9月26日,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启动仪式在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举行。

  2010年2月5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带队赴南澳岛召开现场会,将汕头“南澳Ⅰ号”发掘工作列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一号工程”。

  2010年4月9日,承担汕头“南澳Ⅰ号”古沉船打捞任务的广州打捞局“南天顺”打捞船到达云澳“三点金”海域,对“南澳Ⅰ号”古沉船遗址进行定位,标志着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4月10日,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队员首次下水探摸,顺利找到古沉船,设置定向标志,采集散落文物,并首次出水文物百余件。

  2010年5月1日,“南天顺”打捞船考古现场首次向媒体开放。大量文物出水。

  2010年5月14日,考古队员从1号舱内发现类似戒指的金属物。

  2010年5月18日,彩釉瓷器首次出水。

  2010年5月19日,汕头“南澳Ⅰ号”2号舱文物首次“露脸”,回青料的青花瓷、木称杆首次亮相。

  2010年6月10日,首个完整的、最大体量青花大罐出水。

  2010年6月11日至23日,考古队员发现6个新舱位。汕头“南澳Ⅰ号”已发现舱位14个。同时,铜锣、算珠、骰子等新类型文物陆续出水。

  2010年6月18日至7月9日期间,水下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考古队员在8号舱内发现了大量罐装铜钱,共逾万枚。霁篮釉青花花卉纹碗首次出水。

  2010年7月19日下午,水下考古队员下水时,新发现一个隔舱板,至此,“南澳Ⅰ号”已发现的舱位增加至16个。据测量,“南澳Ⅰ号”已发现的各舱间距在0.8至1.1米之间,隔舱板厚度约0.1米。

  2010年7月21日,水下考古队全年考古任务完成,汕头云澳边防官兵的守卫任务依然继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