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0, 2010

美国学者称与中国交往应采取换位思维

  文/安德鲁·莱基(Andrew Leckey)(美国)

  写给美国人的“中国指南”(上)

  在中国,美国永远都是一个被反复分析和激烈批评的对象——就像中国话题在美国一样

  “美国的巨额国债会让美国变成下一个希腊吗?”

  “美国能够接受中国未来有一天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吗?”

  “美国是不是越来越变成一个保护主义国家?”

  它们是过去数年中我在中国多次上电视访谈节目时被问到的一些问题,听起来都带着不少情绪。不过我觉得很公平,因为在中国,美国永远都是一个被反复分析和激烈批评的对象——就像中国话题在美国一样。

  诸如人民币汇率和经贸关系这样的话题总是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因为这些问题里包含了经济增长、投资潜力和国家尊严这一系列因素。回答中美相关问题,总是比回答俄罗斯经济和英国石油公司管理这样的一些问题“政治素养”要求更高。

  把这样一个身后有几个世纪王朝史的国家称为“新兴国家”似乎有点奇怪,但全球性经济大国的地位对于中国确实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体验,就像在这个国家里,古代建筑和摩天大楼并肩耸立。在中国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人们有时会怀疑,发达国家们通过G20或是其他政策,来密谋阻挡中国的发展。

  中国市场的流动性一定还会继续下去,并对世界产生影响,就像它被世界其他市场波及一样。中国的热钱和房地产市场可能走得太快太远了一点,未来不可避免会出现循环往复。

  不过无论如何,中国从依赖西方的低成本组装者过渡向产品和服务重要消费国的变化已经在发生了,不久的将来还会成为整个亚洲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的产品提供者。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性将逐渐减少,更多会转向对消费者必需品、信息技术和汽车有大量需求的新兴经济体。尽管中国和美国在意识形态、贸易、货币、政治制度和环境各方面会一直存在分歧,中美贸易量还会显著增长。

  因此,不管是在中国投资,跟中国人做生意还是与中国人争论问题,都需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

  换言之,要了解中国,必须学会通过中国人的眼睛看世界,或者更通俗一点说,要学会不带美国口音地讲中文。

  要特别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许多中国人会觉得外国人对政府政策的批评相当于批评他们自己。尽管我们美国人常常大声批评政府,但大部分中国人觉得中国是一个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体。外来者的批评有时会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遗产的不尊重。因此,在讨论冲突话题的时候,尽量只谈事实,并确保你的观点是出于建设性的初衷。

  当然,这一点不仅是适用于中国,对全世界而言都一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