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地上的一片“山地苹果林”,仅2010年一年年产值就达558万元,给绥德县义合镇闫家渠村的村民们带来了1万元的人均收入,让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小山沟,长出了赖以生存的“金钱树”。
义合镇闫家渠村距绥德县城33公里,是全县的“苹果专业村”,90年代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十几年的科学实验、有使用农家肥进行机种植,并大规模“苹果套袋”,除在国内各省市销售,还拓展了俄罗斯、缅甸、泰国、越南等国际市场。仅2010年全村创产值558万元人民币。十二五期间,全村计划注册商标、引水上山、并建立千吨的果品储藏库,进而提高果农人均收入。“引水山上、苹果冷藏和修建生产专线公路是我未来几年内要为村民们做的三件实事,仅一项‘引水上山’就需上百万元资金,刚刚提交了项目的申报资料,正在等待批复,能做好这几件实事,老百姓的日子才能切切实实的好起来!”这里的大学生村官郝建峰告诉记者,如果能达到这三项目标,在未来的3到5年内,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将提高至2万元以上。
绥德县中角乡乡政府先后投资162万元机修以白家山村为中心涉及周边9个村的高标准“宽条梯田”2700亩。“这块土地的土壤,乡里每年都要拿到相关农业部门检测,缺什么就给土里加什么,所以种什么什么丰产。要叫老百姓富起来,就要长期搞这个项目,山顶25°角的黄土丘林沟壑区都应该推广‘宽条梯田’。”乡党委书记郭君告诉记者,宽条梯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加宽8米,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农民耕种机械化。
在实施该项目之前,白家山村的村民并不支持这个项目,那时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在“吃低保”,“不是村民不支持,实在是村子里太穷了……”郭书记说,村干部带头使用一块公共用地对宽条梯田进行试验,只种土豆。 本报记者 陈宛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