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6, 2010

专家直指四大缺失

  这段时间,全国范围内关于中小学教材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

  前有“鲁迅大撤退”风波,后有质疑“爱迪生救妈妈”、“陈毅探母”为杜撰内容,再有秦始皇、汉光武帝、诸葛亮等人画像太相似惹争议。近日,复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是否应该放在教科书里,又成为新的焦点。

  一时间,中小学教材甚至被专家指有“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四大缺失。

  该不该给名篇“整容”

  10月,《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在博客上连续发文《上海小学语文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被小学语文教材篡改的巴金名作》,并言辞激烈地表示:“小学语文教材里大量出现的剽窃和篡改的劣质课文,比三聚氰胺奶粉还要危害深远。”

  同月,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团体在其研究报告中说到,小学课本对入选作家原文进行修改,以致教材中的文章失去了原作的韵味。矛头直指孟郊的《游子吟》和安徒生童话改编的《一颗小豌豆》。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书副主编朱立奇回应说,文章选进教材就必然会修改。“作家不是为了教材而写文章。文章可能会带上时代烙印和个人色彩。比如使用了不够规范的白话文等。”同时,文章入选课文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时候限于篇幅、生词等方面,也会进行改动。他认为,小学生读改编的文章,并不妨碍再去接触原文,两者没有矛盾。

  对此,有人指出,随意修改名著的行为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小学生理解能力浅,但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目的入手,使文章既能让学生理解,又不破坏原著。

  教科书是否涉及“造假”

  中小学教材里的张衡地动仪其实只是个模型,不是东汉古董。11月28日,网友闫涛一条微博引起轩然大波:“这个‘古董’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在上级有关精神指示下,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

  在此之前,关于“爱迪生救妈妈”、“陈毅探母”的故事是否虚构的争论,也让人感叹。教科书“造假”之声四起。什么算造假?教科书又如何求真?

  针对历史教材画像之争,有网友表示,历史教科书的不严谨,折射出的是历史观的不严谨。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注重知识产权的教科书,培养了我们编造、拼凑、抄袭的恶习;不求真的教科书,让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对于语文课本内容是否造假的问题,教师有不同看法。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张贤老师认为,真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学作品中的真假更是如此。为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对现实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虚构,应该不能算是造假。

  “教材体”是怎样炼成的

  教材中的文章该怎么选?什么样的文章才会入选教材?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举例说,一些教材的编写非常严格,规定每篇文章字数不允许超过多少,甚至连在哪篇课文中必须出现哪几个生字都有规定……重重限制之下,再好的文章也就慢慢走样了。因为这样的创编,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教材体”。

  “如果选的是文学文本,我完全反对教材体的选用。”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认为,语文教材编写需要打破框框,让具有语言创造力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好作品放到语文教材里来。李庆明表示,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语言发展规律,需要找到合适的文体来对应。就目前比较流行的几套教材来看,整体质量上都存在着短小轻薄的问题:篇幅上短小,思想性、艺术性上轻薄。

  人民日报海外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