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6, 2010

建国伊始的海外购物

  回忆前苏联“小白桦”

  记者|王晓夏

  建国初期,中苏两国间密切交往,于是,前苏联成为很多中国人第一个海外购物目的地。那时,莫斯科的“古姆”“楚姆”和莫斯科三大商场成为前往过莫斯科的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外国人使用外币可以享受到前苏联官员“特供商店”的服务。1936年以后,莫斯科三大商店成为专供外国人消费的特供商店。但由于国有体制束缚,服务相对僵化,前苏联顾客购买商品须从商品“菜单”中挑选,然后通过对外贸易银行来转账,甚至购买的衣物如果尺寸不合适也不能退换。

  一些列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了1964年“小白桦”商店的出现,当时,它只接待外国人和涉外工作的前苏联人。外国人可以使用外币,而前苏联人即使合法拥有外币也无法在此购物,只有拥有证件的前苏联涉外工作人员和高级官员可以在此消费。支付方式从非现金转账到可以使用外汇券,或者外币。

  这一商店体系曾经是“特权”的象征,更是权贵能够享受到的福利,直到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才取缔了权贵们在“小白桦”商店的特权。

  没落的“中英街”

  李强

  一条宽不过4米、长不过250米的街道,却曾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购物天堂”。这就是位于深圳和香港交界处的商业街——中英街。

  今天的中英街正逐步转变为一个寂静的居民区,只有街道中间的褐色大理石界碑提醒这里进行的是跨界商业活动。界碑两侧店铺林立,但购物的人并不算多,显得有些空旷。

  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按照《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勘定“新界”北部边界,沙头角的土地和居民由此被强行分成两部分,但两边的居民可以往来如故,这就是“中英街”的来历。

  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香港琳琅满目的商品涌进了中英街,这些内地难以见到的商品吸引来成千上万的内地群众。最高峰时每天有五六万人挤到中英街来买香皂、味精、塑胶凳、尼龙布等商品,中行、建行、工行等国有银行都在中英街开办网点。

  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中英街上几乎所有商品都可以在内地买到,中英街开始走向沉寂。今天,来中英街的游客主要目的已经不是购物,而是旅游。

  外汇券、友谊商店与特权

  李强

  为满足来华的外国人及归侨的需要,国务院于1980年4月1日授权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外籍人士须将所持外币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

  外汇券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宾馆、友谊商店、免税店等等;也只有在这些地方,人们才能买到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外国商品——人头马的洋酒、万宝路香烟、日本彩电、瑞士手表。

  外汇券的这种特权引起了很多担忧,甚至是外国人的担忧。1980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查·罗伯逊的来信:“最近我在中国作了为期两周的访问,刚刚回到美国。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的生气勃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必须承认,对外国人的优待和对中国公民的歧视使我深感不安。我指的是外汇兑换券。这种制度使人想起19世纪时清政府给予外国人的特权。”

  1994年,中国停止发行外汇券,但普通中国人也很难将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直到1998年中国开始逐渐放开个人购汇,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2007年2月1日,中国居民兑换外币年限额提高到5万美元。这一系列变革才让中国人成为怀揣现金在全球各处购物的“上帝”。

  暂时的消费狂潮

  记者 李强

  导语 “中国游客在海外旅行时住便宜的酒店,去最便宜的餐厅吃饭,但在购物的时候却很舍得花钱,这恰恰说明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不够强。”访谈者:厉新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秘书长

  世界博览:为什么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如此热衷购物呢?

  厉新建:主要原因是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每年5000万左右的出境旅游人次显然还是少数,因此,这5000万人次出境时可能承载为亲戚朋友代购的任务,碍于面子也可能“被迫”购买旅游纪念品作为回国后送给亲戚朋友的礼物等多方面的原因。

  另外,客观上也与同样商品价格的内外差异有关,在国外购买可以节省这些商品的关税以及商品的消费税。一旦有出国机会,这些原来可能在国内实现的消费最终转向在境外实现。

  同时,很多游客觉得在国外正规商店购买的商品价格比较可信、质量也比较有保证,尽管有时候这种信任显得有些盲目。

  此外,团队出游本身也是容易导致冲动性购物消费的重要原因。

  世界博览:2006年就有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在海外旅游期间的人均购物开销达987美元,堪称世界第一,这个报道属实吗?

  厉新建:当时的情况是,2005年AC尼尔森与世界免税协会(TFWA)联合调查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共1500位半年内曾到香港、澳门、亚洲及欧洲国家进行商务或休闲旅游的消费者后,得出了这个结论。这只是一个抽样调查结果而已,未必准确反映中国出境旅游的整体购物能力。

  就全国出境旅游消费而言,2005年人均出境总花费为700美元,显然,987美元不会是我国全球出境旅游购物花费的数额。

  《世界博览》:中国人海外旅游购物中的消费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吗?

  厉新建:我国没有关于本国游客海外人均购物消费的数据,但是从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不断增长来看,很有可能人均购物消费能力是稳中有降的。更何况现在网上海外代购发展很快,必然分流一部分消费能力。曾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底,国内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78.2亿元,并有望在2010年达到110.3亿元。

  世界博览:其他国家的游客在外国旅行时的购物习惯什么样的?

  厉新建:国外游客在出境旅游过程中一般会购买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关注旅游商品的特色、美学价值、手工艺、实用价值、文化意义。比如,外国人到中国往往要买丝绸,日本人到中国来还会购买字画等。

  除了价格之外,购物有时候其实是在购买一种体验,未必是商品实体。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不同国家人群的购物倾向,发现欧美赴韩游客比较偏好有文化气息的商品,而日本赴韩游客则偏好那些物美价廉的消费品。

  世界博览:许多中国游客在海外旅行时住便宜的酒店,去最便宜的餐厅吃饭,但在购物的时候却很舍得花钱,这种旅游习惯反映了哪些问题?

  厉新建:这恰恰说明中国的出境旅游消费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总预算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在购物上花的钱多了,自然在住宿、餐饮方面的开支就需要酌减。

  我们在关注中国出境旅游购物高消费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出境旅游团碰到的强迫购物的相关案例,如果中国出境旅游购物的消费能力真这么强,还会发生这些案例吗?

  世界博览:中国游客在海外疯狂购物是不是暂时现象?您认为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

  厉新建:这应该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可能会随着出境旅游市场规模的壮大和国内经济发展、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有所变化,可能会经历一个逐步上升、逐步稳定的过程。

  随着中国出境旅游者的经历不断丰富,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关注旅游自身的内涵和本意时,在旅游购物上的行为将会表现的更加理性。不过,到类似香港这样的“购物天堂”购物本身就是一种旅游经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