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霍元甲的真实与影像
霍元甲的身世并不显赫,身边也没有如花美眷,性格更非剑拔弩张,他出生在一个七代习武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幸运遇上了孙中山,思想发生变化。
时代造就了霍元甲
文|谭畅
2010年11月13日上午,在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聚集了来自世界12个国家的武林高手。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公祭仪式,纪念爱国武术家霍元甲逝世100周年。
小南河村是霍元甲的家乡。同样是在这里,1984年春天伊始,村民们纷纷谈论起天津电视台正热播的香港电视剧《霍元甲》。虽生于斯、长于斯,但在《霍元甲》播出的上世纪80年代,小南河村的村民对这位片中主角其实了解并不多。甚至还有些毫不知情的人跑去霍元甲后人家里串门,或是找村里的长者们闲聊,探听关于一代宗师的林林总总。
当年,一个名叫霍自吉的孩子正是在一次与人闲谈中得知了一个能让自己“沾光”的消息——自己的太爷和霍元甲竟是堂兄弟。他很快就将这个消息传遍全班。从此以后,班上的同学再不敢欺负他。
其实,当年何止小南河村,几乎全中国都沉浸在一场名叫“霍元甲”的狂欢中。在那个开放之初的年代,一到《霍元甲》的播出时间,人们便成群结队聚到有电视的人家,围坐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看得如痴如醉。在街上随便找一个人,他都能哼唱两句:“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霍元甲》的导演、中国第一代功夫片指导徐小明至今也还记得,一位广东的朋友当年说过,《霍元甲》播放时,广州街头连公共汽车都见不到,司机和售票员都回家看电视了。
徐小明没有想到,《霍元甲》会成为一代经典之作。在它问世之后的20年间,从香港到台湾、大陆、东南亚,以《霍元甲》为代表的港产经典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之后的翻拍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从沉寂于世到声名鹊起,霍元甲这位一代宗师,在后人的各种艺术演绎中,人生履历也变得颇为传奇——有些作品中,他在有元配的情况下仍与人相爱;有些作品中,他出身大户人家,年少得志,好勇斗狠,而他父母妻儿都死于仇家报复;在2006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版《霍元甲》中,他甚至流亡乡下,被一位婆婆和一位盲女所救。
然而,在精研霍元甲30余载的天津作家晨曲看来,各种影视版本中的霍元甲更多是种艺术想象。真实的霍元甲,其身世并不显赫,身边也没有如花美眷,性格更不像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剑拔弩张、沾火就着,他不过出生在一个七代习武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走出了小南河,幸运遇上了孙中山、农劲荪等人,思想发生了变化。是时代造就了霍元甲。
力大,搬得起整个马车?
1868年1月18日,霍元甲出生于天津渭南洼小南河村(今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因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四,人称“霍老四”。静海在天津市的南边,是退海之地,多盐碱地,土地贫瘠。霍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算是贫困人家,守着几十亩盐碱地,住着四五间土坯房。
霍元甲幼年体弱,常受顽童欺负,父亲霍恩第决定禁止他习武,以免坏了霍家家传绝技的声誉。但霍元甲不甘心,每天父亲向兄弟们传授武艺的时候他都去偷看,看完就跑到枣树林里独自练习。等到父亲发现时,霍元甲早已不是往昔的羸弱小儿。“如果身体真差,也成不了一代武术大师,现在看来,可能是他发育得比较晚的原因吧。”作家晨曲如此认为。
世代居住在小南河的街坊,至今仍在流传“霍四爷”的种种轶事:霍元甲力大惊人,也有年少轻狂时。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村民都是排队挑水喝,青年霍元甲不愿排队,索性在头天晚上就搬来一块硕大的石磨盘堵住井口,第二天早上,谁也移不动磨盘,非得等到霍元甲来挑水的时候,把磨盘移走,大家才能挑水回家。
抱着碾子上树睡觉、搬得起整个马车……在口口相传中,霍元甲被描绘得神乎其神。村里的老人们说,霍元甲和重耳、项羽、李元霸一样,拥有“虬筋板肋”,身体强壮异于常人。
对此,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倒是持怀疑态度:“太玄了,我不信这么大的力气。”
对于种种“神化”的说法,晨曲也丝毫不感兴趣,他表示,虽然民间也是用一种颂扬的心态去说霍元甲,但如果把霍元甲定位在大力士上就不真实了,霍元甲的贡献和价值要比大力士高得多。
虽未见得是大力士,但当年的霍元甲的确是靠好体力离开家乡进城挣钱了。
1896年春,霍元甲离乡背井去天津谋生。脚行掌柜器重他高强的武艺和直爽的性格,遂聘他做代理掌柜。随着霍元甲对这个行业的逐步了解,他发现所在行业欺行霸市,横征暴敛,无异于黑社会组织。萌生退意之时,霍元甲遭到了脚行掌柜的坑害,被陷于官非。
解救他的是刚结识的药栈掌柜农劲荪。
徒弟无陈真
“农劲荪改变了霍元甲的一生。”晨曲说,“农劲荪本名许农,父亲是湖北官员,他在一个标准的公务员家庭长大,师从太平天国志士,少年时期萌生了反清思想。当时公务员子女能留学的很少,第一批去日本的有12人,他父亲的官职还不够大,所以第二批才轮到他。”
“官二代”和“留学生”身份,让农劲荪更早地接触到当时的进步思想。在日本,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人,并加入同盟会。留学两年后,农劲荪奉孙中山之命“海归”,在天津开设怀庆药栈,以经商为名,以采购药材为掩护,结识爱国志士、武林英豪。
霍元甲与农劲荪志趣相投,结为莫逆,并欣然投身怀庆药栈。在农劲荪影响下,霍元甲了解到清廷腐败的根源,洞悉了列强鲸吞中国的野心,坚定了武术救国的信念,并直接接触到了孙中山、陈其美、严复等社会精英。可以说,农劲荪是霍元甲政治上的启蒙者和事业上的包装者。
眼界被打开的霍元甲,开始思索武术救国的道路。他打破霍家“不收外姓徒弟”的传统门派观念,收刘振声为徒。刘振声因胳膊粗壮有力,人称“铁胳膊刘”,是霍元甲最得意的门徒,继承了霍元甲迷踪拳的技艺。有趣的是,在与霍元甲有关的各种影视版本里,“大师兄”刘振声的戏份都不多,他常常被塑造成一个相貌、资质、个性都平平的普通人,憋屈地生活在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师弟——陈真的光环下。
红颜皆杜撰
英雄的故事里一定不能缺少动人的爱情,这是影视剧的金科玉律。在各种版本的《霍元甲》里,都有主人公婚外情的情节,其中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81版电视剧《霍元甲》中米雪饰演的赵倩男和06版电影《霍元甲》里孙俪饰演的月慈。这两个像陈真一样只虚拟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寄托了人们对英雄霍元甲爱情的想象。而事实上霍元甲只有一个妻子,是邻近的程村王家之女,一个裹着三寸金莲的中国农妇,此外,他还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女夭折)。
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中,霍元甲在擂台连胜38场。“事实根本不是这样。霍元甲只有两次上擂台的经历,并都不战而胜。”晨曲说。
一次是1901年,一个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人在天津戏院张贴广告,称“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勃然大怒,邀农劲荪做翻译,前去赴会。或是霍元甲的气势慑人,或是农劲荪的巧舌如簧,总之,俄大力士认输了,并登报致歉。
第二次是1910年,上海来了个名叫奥皮音的英国大力士,在张氏味莼园设擂,称“东亚病夫无人敢来尝试”。上海人面对公然挑衅十分愤慨,却苦于无人打擂。正在上海宣传革命的同盟会会员陈其美想到了天津的大力士霍元甲。于是,一封电函飞向了天津怀庆药栈。霍元甲义无返顾应邀来沪。
霍元甲与农劲荪来到上海后,在陈其美与众绅商的协助下,也在张园设一擂台,与奥皮音对垒。广告上写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有铜皮铁骨,无所惴焉。
结果与上次相仿,英国大力士不战而败。张园打擂告终,沪上掀起了习武的热潮,霍元甲跟农劲荪商量,不如就势开一家大武馆,让上海有志之士都来习武。这样的想法正合陈其美的心意,他们酝酿着办一个武术组织,为革命培养人才。于是,精武会的前身,上海精武体操会应运而生了。精武会成立之初,霍元甲是技击部主任,农劲荪是精武会第一任会长,而孙中山是第一任名誉会长。
死因之谜
精武会刚刚成立时,便引起日本人警觉。他们召来日本国内的柔道高手,专程到精武会“踢馆”。
那时,霍元甲正因习武劳身患了咳病,但他并没有给对方留机会,比武以精武会的胜利告终。
然而,在与日本人交手后没多久,霍元甲便撒手人寰。霍元甲的生命曲线,就像那些精彩的乐章,到达最高潮时却戛然而止。
关于霍元甲的死因,影视剧里出现过各种版本,有说他是练内功走火入魔而死,也有说是积劳成疾患肺病致死,还有就是被徒弟出卖,服剧毒致死。
但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认为,家里那本1920年出版的正史《精武本纪》上的说法较为可信。文章的作者是精武会的第一批学员,也是当时亲历者。书中描述的死因是,日本人比武失败后,提出要为霍元甲治疗咳嗽,疏于防范的霍元甲服药后没过多久,就暴病身亡。霍元甲去世以后,他的弟子把他的日常用药拿到公立医院化验,被证实,夺取霍元甲生命的,正是日本医生所开的慢性烂肺药。
不管是积劳成疾、内功不济,还是日本人谋害,霍自正认为——霍元甲之死可当“悲壮”二字。“如祖父霍东阁在霍元甲遇害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
霍元甲去世后被安葬于上海北郊,墓碑上刻着八个大字:“大力士霍元甲之墓”。据当时的《静海县志》记载,霍元甲在上海的陵墓旁边是文治派领袖宋教仁的长埋之所。
一年后,为让霍元甲叶落归根,胞弟霍元卿与次子霍东阁、徒弟刘振声一起,护送灵柩回到小南河,葬入霍家祖坟。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为《精武本纪》作序,并题写贺词“尚武精神”,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对霍元甲武学思想的肯定与嘉奖。霍元甲被称为“精武始祖”,画像被世界各地精武会悬挂至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