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陈光标称,中国目前的慈善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中国需要他这样的“暴力慈善”,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进步,社会对他的行为有争议,有讨论,是好事;并解释和受助人一起举着钱照相,举着两个手指的姿势是胜利和坚定信心的意思,并非炫耀。(3月21日《新京报》)
当陈光标将现金撒向穷人的时候,也撒下了一片争议声。一方面是中国民间慈善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是陈光标式慈善像带刺的玫瑰,令人总有些如鲠在喉的感觉。理想主义的骂与现实主义的赞,各有各的铿锵道理,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世间万物的价值判断,未必就是非此即彼的逻辑。抛开民政部的表态不说,起码有钱人是没资格替穷人回答的。“造血”功能固然重要,撒钱也有“养懒”的嫌疑,但问题是:我们的公募慈善通道果真廉洁高效、公开透明了吗?陈光标的质疑、李连杰的直言,似乎不能当做是无中生有或是空穴来风。
凡事高调,必被误读。何况,我们似乎也很难以普通人的视角去揣摩陈光标的思维。与穷人合影,举着两个手指,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恐怕应该算是见仁见智的题目。
过度解读与一笑而过,很可能就是妖精与神仙的差别。富人从来就不是不长脑袋的天使,捐助行为不是单纯的奉献,富人也需要有价值的实现,比如良心的价值、声望以及感动。一个富人,把他放到道德或者规矩的烤架上,只要火力够猛,迟早会烤出一些“焦味”。
陈光标也许离现代公益的确还有十万八千里,留给公众的印象也只不过是在众人围捧中发红包,但我们的慈善效能离“现代公益”又有多远的路程呢?散财救穷只是慈善的1.0版,但没有基础版本的出现,哪来2.0或3.0的升级?“暴力慈善”不是简单的是非题,洞悉争议背后的社会冷暖与制度炎凉,远比给一个并不太坏的慈善家贴标签来的重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