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7, 2010

那些紧张的官员,其实也很“陈凯旋”

  什么让陈凯旋成为惊弓之鸟 7月16日 长江日报 雷志华

  湖南宁乡县农民陈凯旋向温家宝反映当地出现塌陷的问题,并带总理到了塌陷的现场。当晚,镇上流传说,派出所要抓陈凯旋,陈凯旋当即从家里跑掉,三天没敢露面。

  (7月15日《新京报》)

  长江日报一评

  都说“冲动是魔鬼”,农民陈凯旋的遭遇或许形象地诠释了这一句话。不仅连日担惊受怕、半夜出逃,以至于最后亏本将安身立命的菜店转让……

  陈凯旋的担惊受怕,难免让人想起了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一位生活安逸的公务员,仅仅因为一个喷嚏,最终在自我惊吓中命丧黄泉。按照当地镇干部的话来说,陈凯旋实属多虑,人家不过想在深夜了解他是怎样见到温总理的罢了,并无抓人之意。

  当地为了抚慰陈凯旋,县委还开了会,要求大成桥镇党委书记务必与陈凯旋面谈一次,希望陈凯旋不要有思想包袱。令人搞不懂的是,缘何陈凯旋“身上的包袱”就这么重,连县委开会都卸不下来。

  整个事件值得质疑的地方很多。如果不是媒体的持续关注,陈凯旋还能平安无事吗?

  从当时及其后的蛛丝马迹来看,情况让人惊悚心寒。

  不仅有多人提醒陈凯旋外出躲一躲,甚至其在政府工作的亲戚也训斥他说:“随便向总理反映问题很冒失,建议他出去躲躲。”透过这些细节,公众完全有理由相信,穿衬衣男子及警察“你把总理带到这里,今后你没好日子过”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

  同一出“戏”,不同人会得出迥异的观感。就算陈凯旋真的“胆小多疑”,那么我们更需要思索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他生活得犹如惊弓之鸟?

  追究根本,他们患了“印象病”,是现实生活给他们灌输强化了一整套卑微的“生存哲学”。横行的权力,维护权益的艰难,让他们的神经日益绷紧。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感便在他们心中扎根滋长,最终导致一些地方官民间的猜疑或对立。

  现代快报再评

  这篇时评引用了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但契诃夫的幽默是含泪的微笑。

  陈凯旋的故事开头像正剧,一个普通农民敢向总理反映情况,体现了他不自觉的公民意识,或者他只是本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思维,职位越高的官员越能体恤民情。

  接下来的故事就像小品了,但却让人笑不起来。

  镇上传言说,派出所要抓他,吓得他赶快出逃。我相信当地官员深夜去找他,的确不是要抓他。舆论由此探究一个普通农民不能免于恐惧的生存,我觉得还应由此探究一下很多官员的生存状态。

  按说一个普通公民与总理的邂逅交谈,完全是与他人无关的私事。当地官员只需恪尽职守,大可不必如此紧张,要不就是他们平时瞒上欺下惯了,要不就是他们自身也成了陈凯旋,同样生活在一种随时防止出事的不安之中。

  在这连环套的三者关系中,大家都不是处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公民社会状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