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7, 2010

“石楼不脱贫,我们不脱钩”

  ——看省纪委、监察厅驻石楼县扶贫工作队如何接力扶贫6年不辍

  盛夏石楼,繁花似锦。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是果林连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移民住房鳞次栉比,休闲广场环境幽雅……石楼县是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浩浩荡荡的帮扶大军中,省纪委、监察厅可谓是一支劲旅。6年来,他们以“不脱贫就不脱钩”的铮铮誓言,将石楼人从贫困的深谷中一步步引领到幸福的康庄大道。

  “石楼不脱贫,我们不脱钩”

  2004年新年伊始,石楼县灵泉镇马村迎来了省纪委、监察厅扶贫工作队。然而,映入队员们眼帘的却是半山腰上七零八落的土窑洞以及蜗居其中的800多名村民。队员们心里沉甸甸的,暗暗下定了“石楼不脱贫,我们不脱钩”的决心。

  走村入户,调查研究,拉开了队员们扶贫工作的序幕。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石楼人对于脱贫致富的渴盼让队员们感同身受,县委、县政府力拔千年穷根的决心更让队员们感佩不已。

  省纪委、监察厅在马村共投入资金740万元,新建移民住房600间、移民小学1所,集贸市场、超市、医院、枣杏基地、农民工会、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等相关设施一应俱全。2007年,工作队又把灵泉镇王村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他们先后投资134.8万元,完成王村移民工程土建工程,投资235万元完成移民配套工程,投资75.6万元新建王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投资203万元铺设村村通水泥路9.8公里、田间路1.8公里,投资30万元打坝造地40亩。

  在民生工程得到大力改善的同时,2009年,工作队又开始在产业扶贫上做文章。他们结合该县提出的“东部核桃西部枣”的发展战略,在灵泉镇种植优质核桃林1.2万亩,调运优质核桃苗木7.26万株。

  在马村整合1000多亩荒山,成功引进东北客商,建起了华北最大的放养式养殖土鸡基地,既解决了群众的增收问题,又有效地安置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6年来,省纪委、监察厅定点扶贫工作队薪火相传,接力扶贫,累计投资1851.8万元,先后建成了灵泉镇马村、王村两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穷在深山有远亲

  “在帮助石楼的事情上大家一定要理直气壮,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求发展、搞建设。”队员们一直牢记着2008年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金道铭第二次来石楼说过的这番话。

  那一次,金道铭将扶贫工作方针从“抓住一个村”升级成“抓住一个乡镇,重点帮好一个村,辐射和推动石楼全面脱贫。”在石楼县上马重点项目时,他更是亲历亲为——出面协调石楼电厂项目的立项上报、争取了石楼黄河大桥建设资金500万元、争取了沁园春小学建设资金80万元……在金道铭的带动下,省纪委、监察厅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开发、扶贫送温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的各项工作。石楼县的各项事业由此进入快速通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每逢佳节倍思亲,穷在深山有远亲。越是在过节的时候,越是大城市里热闹的时候,总在想咱们山西的太行、吕梁等山区里还有那么多的穷县和困难的群众……”这是去年农历正月初九金道铭三到石楼时所说的话。有了省纪委、监察厅这样的“远亲”,僻居山区的小县终于迎来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真情浇开幸福花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总是村里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工作队的叔叔阿姨们总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爱心包裹、新校服、学习用品,还有一些他们非常喜欢的体育器材。

  每年的高考结束后,总会有一些寒门学子得到资助,仅2007年,工作队就联系团省委 “希望工程”办公室争取助学金13.6万元,资助了42名贫困大学生。

  2007年9月8日,对于石楼县义牒镇留村人来讲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省纪委、监察厅筹建的沁园春小学投入使用。从这一天起,孩子们就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拥抱知识、放飞梦想了。

  每年春节,特困户家中总会出现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或工作队员的身影,慰问金、慰问品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声暖人心扉。

  ……

  春去秋来,寒暑易节。这群鏖战贫困的勇士们与石楼人民心手相牵,共同见证了这片热土的巨变。石楼群众脱贫后绽放的灿烂笑容,必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柔美的记忆。

  本报记者田建平 本报通讯员 王永平 高寄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