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锐兄认死理,非得让人谈经典,我无话可说,强调自己从来不相信这个。他电话威逼,又来了一封信,坚决不肯放过。遇上朋友固执该怎么办,要么你更固执,装傻,干脆不理他。要么就认倒霉,还是装傻,他要求怎么样,你就顺着他说。
何锐兄认为,中国文学遭遇瓶颈,主要是缺乏经典意识,缺乏先锋意识和都市意识,以及纯文学创作的后继乏人。因此他让你必须回答下列问题:“谈谈自己对经典的感受和理解,比如,你心目中的经典,为什么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作家为何要具有经典意识,特别是一个优秀作家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对经典做出自己的回应。”
我觉得所谓经典,仿佛电视广告中的钙,给人留下一个印象,似乎只要花钱补一下,就可以十分健康。所有中国人都缺钙,所有中国作家都缺乏经典意识。按照广告商的宣传,我们都去吞服几粒文学的钙片,问题是否能解决,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事到如今,我们身边有着太多文学经典,多得甚至让人怀疑,大家不是缺钙,而是钙太多,骨骼已经老化,动不动就骨折。从稚嫩的中学生和女记者,到老辣的文学教授兼评论家,开出口来一套又一套,小说本来就一个小,现如今一张开嘴,偏偏全是大。
美国作家海伦是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个盲人,作为聋哑人,所能接触的文字,都是最经典的,因此她写出来的文章,有种一尘不染的典雅。很显然,因为这样那样的限制,她没有被糟糕的文字作品污染过。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取法乎上躲避糟粕,光接受经典熏陶,肯定会有好处,但是在一个世俗社会里,这根本不可能。
经典并没有越来越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潜伏,就在身后的书架上。事实上,我并不赞成要有什么经典意识,曾几何时,作家必须写出“力作”的呼吁甚嚣尘上,充满了功利色彩,结果空喊半天,跟没说一样。写作应该从心灵深处流出,它需要我们的非凡努力,不懈抗争,与经典还真没多少关系。中国文学确实遭遇了瓶颈,然而依靠经典,肯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事实上,不只是写作者,包括阅读者,对经典早已似是而非。我们不是无动于衷,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把经典当作大棒,对着文坛一阵乱打。经典成了皇帝的新衣,成了包装的商品,没有具体分析,没有生命感受,只剩下了空洞的外壳。
不好意思,应该顺着说的命题作文,说着说着又拧了,真对不住何锐兄的苦心。
□ 叶兆言
随 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