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建设一个看得起病的社会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4日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事涉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如何发挥中医药作用、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

  回答包含丰富的信息量。发改委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药价下降30%,卫生部设想在“十二五”期间让个人药费支付比例降低到30%甚至以下,人社部则说将尽可能打破医保城乡界限,对中西部居民医保一律补助60元/人/年。分散来看,它们指向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也令人欣慰。但我们认为,丰富信息还是指向一个根本问题:让国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此次,财政部认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初步得到缓解,群众个人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但“初步缓解”、“有所减轻”也寓含着问题尚未解决的判断。不少委员举例证明民众看不起病,卫生部长也认为医疗费用上涨问题,不应回避,且有所考虑,对情况也是了解的。

  人们通常将“看病难、看病贵”归咎于药厂、中间商、医院、医生,以及其他环节和人员的营利动机。要看得起病,就是要想个办法管住他们,从而让看病的价格迅速降下来。应该说,这是一种现实,滥开药,滥做检查,医药费昂贵,药厂、中间商、医院层层加码,抬高了医疗价格,加重看病负担。

  然而这些问题其实可归为一个问题,医疗价格水平、医疗费用支出与国民收入的水平严重不匹配。有数据显示,20多年来,中国农民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到20倍,但所负担的医疗费用却增长了133倍。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60%。虽然提高报销比例可以缓解压力,但并不一定对应看得起病,人均收入几千元的农民,在报销比例提高的情况下也可能因为一场大病而致贫;基本药物价格在下降是一个方面,却也难保各个环节不搞“创新”,想另外的法子加重就医成本。

  这种不匹配是怎么发生的?从医疗技术的升级与进步性来说,医疗费用上涨是一个趋势,在收入格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这种不匹配就是一种自然呈现。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现实来看,尽管国家对医疗价格水平有基本规定,但难抵各种现实力量对它的侵蚀,医疗体制本身的问题、医疗行业的不规范加大了不匹配。另外,居民收入制度不合理,不完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使得包括看病在内的各项生活成本开支被艰难地权衡。

  为什么一个关于医改的专题询问,会由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社部等各部委来共同回答?其实正说明“让人看得起病”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这也决定了改变医疗价格、医疗支出与居民收入不匹配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怎么管好药厂、中间商、医院、医生的问题。这是一项盘根错节、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深度、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无回头路可走。去年4月公布的“新医改方案”已明确两步走战略。到2011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就是时间表。缘此,在医疗卫生、国民健康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主张,建设一个看得起病的社会,这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愿景,却是国家未来、国民未来的强大支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