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1, 2010

武汉组织上万群众奋起抗洪 打胜科学抗洪保卫战

      新华社武汉7月31日电(记者周梦榕)外洪内涝,雨汛同期,两江洪峰夹击……在百年一遇的大暴雨、两江洪峰夹击的严峻时刻,武汉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防汛抗洪第一线,组织上万群众奋起抗洪,与洪涝灾害展开了顽强抗争,打胜了一场科学抗洪的保卫战。

      汛情紧急牵人心

      7月8日,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在武汉城乡连下7天。部分地区降雨强度达到了百年一遇的水平。全市272座水库119座先后溢洪,多个湖泊、中小河流超警戒,中心城区低洼地带的居民楼变成了“水中楼阁”,街巷变成了河流。20日,长江武汉关水位达到三峡工程建成以来年最高水位,汉江预计将达到历史最二高水位……

      28日,长江汉江洪峰又先后到达武汉,形成两江洪峰夹击的态势。这时,汉江已连续8天超警戒,长江水位连续30多天超设防。为缓解武汉压力,湖北省27日做出了准备启用汉江杜家台分洪区的决定,武汉2.5万群众需要紧急转移。

      武汉市长阮成发连夜带着300台交通车和抢险突击队、大批物资赶赴杜家台,成立了前线指挥部。他说,守住汉江大堤就是保卫大武汉,一定要尽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堤防安全。

      “外洪内涝,雨汛同期!”有多年防汛经验的武汉市水务局长姜铁兵说:“这种情形在武汉抗洪史上很少见。”

      科学防汛保家园

      从27日下午3时至29日中午12时,在这令人揪心的45个小时,为是否启用分洪区,决策者们殚精竭虑。决策者密切关注前方动态,反复斟酌权衡,通过扒毁东荆河天星洲、王小垸两大阻水民垸,舍小取大,用小损失换取了整个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已经做好分洪准备的蓄洪区最终取消运用。

      在武汉市防汛指挥部,虽然人们行色匆匆、电话传真响个不停,但一切有条不紊。武汉市水务局巡视员胡小黑说:“我们现在是内紧外松,按制定的预案制度来,依规依制科学应对洪水。”

      作为全国最早实行防汛责任制的城市,也是最早实行行政首长防汛负责制的城市,在长期与水患“斗争”的过程中,武汉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防汛责任制和预案制度。没有打乱仗,没有拍脑袋,防洪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道路。

      4月,武汉在媒体上公布《防洪设施责任人一览表》,明确责任制。按照城市防洪预案,分蓄洪区人口转移预案、大中型水库调度运用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大型泵站运行调度预案等,防汛值班、水文通讯、物资备料等一项项工作依规展开。

      信息化、科技化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防汛的科技含量。无线视频传输系统建设可实现远程监视、远程指挥;防汛指挥会商系统,实现了综合、高速的信息处理,连接长江防总、省、市数据中心,实时显示重点险工段及防汛重要工程的视频图像,对全市堤防险段、闸口、排水进行实时监控。

      堤防建设换新颜

      记者驱车三镇,空气清新,树木青葱,花草艳丽。与滔滔江水一堤之隔的沿江大道上,车水马龙,热闹如常,行人步履从容。市场价格稳定,市内交通正常,街头巷尾仍然笑语飞扬,江城仍然繁荣而宁静。

      在长江著名险段龙王庙,没有热火朝天的抗洪场面,只有一幅市民悠然消夏图。许多游人聚在龙王庙前看江水,几百人则在亲水平台上齐小腿深的水中忘情地戏水。1998年大洪水,记者曾多次到过这里。当时,堤内1100余米的防水墙脚、路面裂缝,大树和电线杆的根部都在冒水,交通中断,别说玩水,游人根本无法靠近。有两个梯队的抢险队员随时待命,抛石护坡、压砂治浸等手段都用上,包括用于监测防水墙倾斜和马路裂缝位移的GPS卫星定位系统、监测堤防坡面的水下探测仪等先进手段,“龙王庙”全副武装。

      如今,人们在洪水面前的淡定自若得益于对三峡工程的信心和武汉堤防建设的提速。武汉市堤防总长808公里,其中长江、汉江干堤420公里。对于地势低洼,平均高程只有24米的武汉市而言,堤防成为城市防洪安全的生命线,一旦溃堤,江水将倒灌入城。1998年后,国家及地方共投入43.1亿元,对全市397公里的长江、汉江干堤进行全面整险加固,达到“长江流域规划”确定的超高1954年洪水位(29.73米)1.5—2米的标准。堤防建设等于为城市安全“上了保险”。

      虽然长江干堤经过大规模整治,但武汉长江、汉江干堤仍有60多处险工段,特别是汉江50多公里的河道共有22个弯道、37处险工险段。姜铁兵说,对于将继续保持高水位的长江汉江而言,仍需高度警惕,取得抗洪斗争的完全胜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