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5, 2010

知情人称紫金矿业多起污染事件由政府出力化解

  汀江蒙难

  在紫金矿业辉煌壮大的过程中,“父母官”充当了企业污染行径的保护伞

  □ 本刊记者 徐超 张冰 | 文

  多年来,每天清晨,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的东门大桥,都可以看到忙着送水、取水的人们。

  县城外的人载来一桶桶山泉水、矿泉水,这些水是县城各家各户一天的饮用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县城的人胆子变小,他们只在洗澡、洗衣服和冲马桶时,才使用源于汀江的自来水。

  上杭是中国最大黄金生产企业和第二大铜生产企业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899.SH/02899.HK,下称紫金矿业)总部所在地。紫金矿业如黄金般耀眼,2008年在A股上市时造就多个亿万富豪,2009年跻身全球500强,且频频出手参与国际重金属矿竞购。

  然而,这家企业似乎没有给当地很多百姓带来幸福和安康。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环境污染事故多次发生,汀江频频哭泣。

  今年7月的污染事件,尤为引人注目。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厅通报称,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于7月3日外渗,9100立方米酸性含铜污水排入汀江,下游死鱼数百万斤。7月16日晚,紫金山铜矿再次渗漏,溢出污水约500立方米。

  受影响的不只是上杭及龙岩市其他县份的居民。7月18日,广东省环保厅向福建省环保厅发出紧急公函称,在汀江下游的广东梅州市水域,自7月10日以来水质虽保持在地表水三类标准以内,但污染物呈明显上升趋势。梅州市韩江青溪电站水体铜含量从7月15日的每升0.0135毫克增加到每升0.0233毫克,超出渔业水质标准,且铜含量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在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部分养殖户养殖的鱼也出现死亡。7月22日,环保部监察局工作人员再次进驻上杭,检查汀江污染治理情况,并协调福建和广东两省的跨界治污。

  多年来,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背景,使得本应泾渭分明的官企边界变得模糊而混乱。紫金矿业的辉煌壮大,与当地一批官员仕途纵横交错,“父母官”充当了企业污染行径的保护伞。

  蒙难的是汀江,以及汀江沿岸的人们。

  紫金矿业发家史

  熟悉紫金矿业的投资人都知道,技术出身的董事长陈景河是这家企业的关键人物。

  1982年,陈景河从福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从1984年开始,闽西地质大队在紫金山金铜矿(上部为金矿床,下部为铜矿床)进行了为期11年的地质勘查。

  在紫金矿业后来的招股说明书中,陈景河被界定为紫金山金铜矿的主要发现者和勘探组织者。闽西地质大队最初提交的紫金山金铜矿金储量仅为5.45吨。该矿被认为是鸡肋矿区,开采权留给了革命老区兼贫困县上杭县。但后来,紫金山金铜矿的金储量飙升到数百吨,一跃成为国内黄金产量最大的单体矿山。个中奥妙,外人很难知晓。

  陈景河在2000年3月《金属矿山》杂志撰文解释说,运用经济地质理论重新评价紫金山金矿后,对该矿床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计划经济时代矿床的勘查与开发脱节,所以“出现重大地质勘探成果的资源,却不能有效开发利用的难堪局面”。

  1992年年底,上杭县决定开发紫金山金铜矿,将陈景河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并委以上杭县矿产公司经理的重任。

  陈景河极为注重技术创新。他冒险利用剧毒物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令矿石处理成本大幅下降。

  后来,上杭县矿产公司更名,并实行股份制改造。2000年8月,代表上杭县的闽西兴杭实业有限公司(后更名为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下称兴杭国投)、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都实业)等八家发起人,共同成立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另一个关键人物陈发树现身。百货起家的陈发树与陈景河早有接触,并且承接其建设工程。紫金矿业发起人中的新华都实业、上杭县华都建设、新华都百货都由陈发树实际控制,厦门恒兴建筑的柯希平则是陈发树多年伙伴。此时,兴杭国投持股48%,陈发树旗下企业持股近27%,金山贸易持股5%,厦门恒兴建筑持股5%。

  2004年至2007年间,员工持股特征明显的金山贸易,以及新华都旗下公司向紫金矿业内部高管以每股0.1元的票面价格转让股票,受让人为陈景河和陈发树等人。此外,福建黄金集团持有的紫金矿业1.72%股权也归入连小平等个人名下,国有股变为非国有股。

  2003年和2008年,紫金矿业先后在香港交易所H股和上海交易所挂牌A股上市。A股上市后的惊人溢价,为陈发树、陈景河等人带来数以十亿计的套现回报。新华都实业CEO、最近因“西太平洋大学”博士文凭备受质疑的唐骏,在紫金矿业A股上市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紫金矿业2009年年报显示,其第一大股东兴杭国投持股28.96%;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27.41%;新华都实业持股11.69%;陈景河持股0.6%。

  官商生态

  一位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陈景河经常对人提及,紫金矿业的起步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1993年初,和陈景河一样来自永定县土楼的郑如占担任上杭县县长,他给予了陈景河莫大帮助。上杭流传过这样一句顺口溜,“金山银山,都是郑如占的山”。郑如占目前担任龙岩市副市长。在郑如占任职县长期间担任县委书记的马承佳,现为福建省环保厅厅长。

  曾担任上杭县副县长的郑锦兴,则在2006年8月辞职下海,到紫金矿业就职。三年后,郑锦兴“急流勇退”,重返官场,出任武平县副县长。2009年6月17日,紫金矿业发布公告称,郑锦兴辞去公司监事及监事会主席职务。此前一天,郑锦兴通过大宗交易受让陈景河卖出的100万股公司股份,交易价格为9.15元。

  接替郑锦兴的林水清,同样是一位政府官员。他此前担任上杭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紫金矿业管理团队也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多位管理者曾经在政府部门供职。紫金矿业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副董事长刘晓初曾任福建省经济体制改委员会处长,副总裁黄晓东曾任原福建科委处长,副总裁李四德曾任原国家黄金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此外,上杭县多位政府官员在紫金矿业持有数量可观的股票,还有人在退休或辞职后进入紫金矿业。

  知情人士透露,紫金矿业正是通过提供职务、股权等方式,拉拢地方政府官员。而一些官员的角色因此发生了转变。军人出身、担任过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林锦添,曾组织县里、市里的人大代表到紫金矿业视察,提出过质疑。但进入紫金矿业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他质疑的声音。

  陈景河则通过媒体表示,紫金矿业的确有个别政府官员在监察审计等部门任职,但这是大股东上杭县政府进行监督的一种手段。

  上杭当地有人对本刊记者称,紫金矿业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中,还有人与龙岩市、福建省某些现任领导或卸任领导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上杭县一些老干部对紫金矿业污染频发等问题颇有意见。2005年,上杭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蓝国鑫和其他龙岩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要求实施汀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今年7月的污染事故曝光后,蓝国鑫曾接受媒体采访,呼吁紫金矿业和政府部门对社会公众负责。本刊记者获悉,上杭县因此专门开会要求老干部们“说话注意”。

  汀江两岸变迁

  汀江是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之一,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最终在广东省三河坝与梅江相汇。汀江两岸风景秀美,山峦叠嶂,鸟儿啼鸣,翠竹连连。

  从上杭县城开车约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位于紫金山矿区下游的下都乡豪康村。2002年,紧邻豪康村的棉花滩水电站竣工,棉花滩水库成了天然鱼塘。靠着汀江水养鱼,村里每家养鱼户每年至少可以赚十万元。外出打工的人们逐渐返乡,过上了悠然自得的生活。

  紫金矿业改变了养鱼户的生活轨迹,他们不得不面对死鱼满江的惨剧。

  2009年9月,鱼开始不断浮头并大量死亡。这种情况之前从未发生过。政府部门将主要原因归结为“养殖区域网箱密度过大、溶解氧过低,加上天气闷热”。

  下都乡政府要求村民将网箱数量减半,并专门派人监督检查。但到了今年6月5日,鱼又开始不断浮头。从6月中旬起,闽西北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过程。细心的村民发现,从上游过来的洪水中夹杂着一种青绿色的液体。

  洪水过后,鱼全部死亡。村民们认为这种液体是上游企业所排废水。6月23日,村民开始上访、堵路。7月4日,下都乡政府给村民发短信,称“水质污染责任主体属紫金矿业集团公司”。

  上杭县县委宣传部7月18日发放的一份宣传材料称,6月23日汀江下都段出现大量死鱼,是在“6·15”洪灾引起鱼类体质下降的情况下,由外源性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中毒引起。畜牧水产部门6月21日至24日的水样分析表明,水质中铜离子含量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死鱼不仅发生在下都乡。武平县中堡镇下村村位于上杭县西北方向,村子附近山上也有紫金矿业的尾矿库。从6月初起,村民们发现汀江里面漂着死鱼。眼看高考临近,武平和上杭县教育部门不得不提醒各所中学,让学生不要随意吃鱼。

  豪康村的村民们说,汀江已经不适合养鱼,而赔偿不足以抵消当初购置养鱼设备的银行贷款,也不知道今后以何为生。下都乡政府给每户村民发放登有招工介绍的传单,这些工作每月收入800元至1000元,激不起大家的兴趣。

  对于6月发生的死鱼事件,紫金矿业至今未有公开表态。

  实际上,随着资本和规模飞速增长,污染事件对于紫金矿业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1997年,陈景河利用定向爆破,几乎削平紫金山山头。此举帮助紫金矿业实现露天开采,降低矿难风险和开采成本,但环境受到的破坏也可想而知。

  1999年,百年一遇的山洪冲垮紫金矿业拦截废矿渣的大坝,带有氰化钠残留液的矿渣呼啸而下,冲毁当地农民的庄稼。事件平息后,紫金矿业不得不提高大坝修建标准,而村民也由政府出面全部迁至坝体下方山谷。

  紫金山矿区位于上杭县城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当地百姓最为担心的是,紫金山矿区开采大量使用的氰化钠等剧毒化学制剂,会否对饮用水形成污染。

  2000年10月的氰化钠泄漏事件加深了百姓的疑虑。一辆载有10余吨氰化钠的汽车倾覆在紫金山山涧并泄漏,造成102名村民中毒,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此后,上杭县城有更多老百姓不再喝自来水,而是购买山泉水和矿泉水。

  在紫金矿业及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污染事件往往被消弭于无形。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每次发生污染事故,县里就会分解任务,由每个单位负责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有的单位负责协调网站关系,保证网络上关于紫金矿业的消息都是“正面的”。

  耐人寻味的是,今年7月的污染事件之前,上杭县环保局设在紫金山下、汀江涧头的自动检测站,竟然没有发布任何数据。上杭县官方解释称,紫金山环保监测站工作人员4月11日起发现水质自动监测设备损坏,由于设备需从国外进口而一直未能修复,新采购的自动监测设备于7月17日起试运行。“至于监测设备有无人员破坏,将由公安、检察机关依法调查。”

  7月10日——此时距离7月3日污染事件已有一周,广东省环保厅接到福建省环保厅关于紫金矿业污水渗漏事件的通报,开始对广东境内的汀江段水质进行连续监测,并发现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断面六价铬浓度接近地表水三类标准。换句话说,其水质一旦沦为四类,则不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

  寻找新水源

  对于此次污染事件的水质检测报告,上杭县百姓存在诸多疑问。知情人士透露,过去上杭县卫生防疫站或环保局进行水质检测,都是派出工作人员到城区各个监测点取样,但6月以来,却是自来水厂自行送样检测。本刊记者从一份上杭县卫生防疫站出具的检测报告中看到一条说明:“委托(交收)检测仅对来样负责”。

  此外,过去上杭县卫生防疫站的水质检测报告,公布的检测结果有30余项指标,而现在只公布了五项。

  一位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承认,7月污染事件发生前,汀江水质确实“多多少少”存在问题。不过,目前汀江水质已符合地表水三类标准,自来水厂厂长也要求员工饮用自来水而非矿泉水。

  上杭县政府部门似乎对于自来水厂水源的水质也缺乏信任。最新的消息是,上杭县和紫金矿业将共同投资,在紫金山矿区上游10公里开辟新水源,2011年春节前供水。

  环保部曾对紫金矿业组织A股上市前环保核查和上市后的环保督察,对其环保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多次提出警告。但这些警告并未对紫金矿业起到应有的作用。

  实际上,分析人士指出,严厉的环保监管对企业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在有效监管之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不建在河道边,技术和管理措施到位,7月份的污染事故或可避免,紫金矿业和股民也不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被媒体披露后,在上杭引起了震荡。上杭县部分官员已被免职或接受调查,紫金矿业有职位不高的员工可能面临起诉,中国证监会也正对其7月3日那起污染事故延迟九天才对外披露的事情进行调查。

  一位常年参与各地金属矿山工作的技术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在他去过的矿山中,以环保而论,紫金矿业真实排在前列。在他看来,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背景更大的矿山,媒体很有可能都不敢去报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