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沁县牛寺乡3000亩药材园区看到,2200亩连片的苏子药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老百姓在地里低头忙着采摘。一位老农介绍说:“苏子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身都是宝,既可药用也可食用,经过加工全部销往韩国和日本,亩均收入万把块钱。赶在高峰采摘期差不多能上千余劳力,每人每天有50块钱的收入,这可是一项带动咱老百姓致富的好产业啊。”
沁县是传统农业县,土肥水美,昼夜温差大,发展农业产业优势明显。12个农产品被认证为省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22个农产品被测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是国家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整体推进重点县、山西省十大优势杂粮生产基地县。近年来,该县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目前,全县各乡镇 “一村一品”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
沁县是我省少有的无煤县,矿产资源缺乏,而生态资源却相当丰富。因此,该县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的农业发展思路,坚持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大力发展林果、苗木花卉等林业产业,同时建设绿色生态景观,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生态资本、经济优势,确保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入七月份,沁县定昌镇下曲峪村到处一片沸腾景象。平均每天清早都有几十吨的各类时鲜蔬菜和西瓜,从这里运往太原、长治等地市场。在家门口数着一沓沓厚厚的钞票,老百姓笑在脸上乐在心头。一位瓜农说:“今年这季西瓜下来,亩均收入都在13000元以上。一亩棚胜过十亩田……”近年来,沁县以龙头公司带动,分析市场选产业、壮大产业闯市场,把设施农业作为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在定昌镇、新店镇、漳源镇、松村乡等乡镇分别连片开发千亩大棚,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怎样让农民在 “一村一品”发展上不断迸发出前进动力呢?沁县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在全省率先发展专业经济组织400多家,打破乡镇村区域界限,不断整合传统农业资源和部分基础产业,使农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沁县利用丰富的水土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四大区域经济带:北东部为核桃干果经济带,中南部为设施蔬菜种植带,西部和东部分别为沁州黄小米小杂粮经济带,周边为林区经济发展带。该县的沁州黄小米、小米营养粉、唯思可达、核桃仁罐头等纷纷进入省内外部分城市的一些超市,“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原来个体农户是最弱小的竞争主体,常处于被动地位,现在好了,合作社带动‘一村一品’发展,让俺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社员史庆留高兴地说。
只有规模发展才能出效益,只有扶持品牌才能增价值。“一村一品”发展最终还应落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上,以园区为载体和平台,高科技注入,高标准示范,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带动全县种植、养殖业的生态、优质、高效发展,大力度推动全县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全省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农业集群经济”,如今已逐步形成了以涅河流域(松村)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漳河流域种植园区和沁州黄农业产业综合开发园区为代表的“三个种植区”,以郭村和新店为中心发展猪牛鸡兔鸭鱼养殖的“两个养殖区”,以及依托册村镇后泉村日流万吨的自涌山泉的“一个矿泉水开发区”。
沁县要通过3到5年的努力,打造产值达20亿元以上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方可真正成为沁县农业发展的创新平台和动力引擎。同时,按照“壮龙头、扩规模、深加工、上档次、创品牌”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集群经济,力争把沁县建设成为山西小杂粮、无公害蔬菜以及特色养殖产品深加工、包装集散基地和山西第一有机农业大县。
本报记者白慧磊 通讯员 段灵芝 实习生 高娟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