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8, 2010

人在囧途不差钱差的是创意

  

人在囧途不差钱差的是创意

  

人在囧途不差钱差的是创意

  一部甄子丹的《叶问》火了,无数的“叶问”站了出来。同题材扎堆,已经成为了电影市场的一种痼疾

  行外投资更顾钱 合作缺乏信任度 催生市场大烂片 题材内容纯复制

  人在囧途不差钱差的是创意

  用“钱多片烂”来形容近年来诸多“热钱”进入电影业生就的怪物,恐怕不算过分。

  由于不了解观众、没有创作头脑、没有专业化的知识和足够的经验,热钱的操纵者进入电影业之时,除了有资金和赚钱的欲望之外,几乎是“三无”投资人。

  如此拍出来的电影,多半只能得到一脸的口水。

  烂片乱象

  盲目投机电影题材都太像了

  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高军认为,不专业的资金进入电影市场最大的风险,实际上在于对电影题材的选择和把握。“他们不知道观众需要什么,也不遵守商业规律,只是盲目投机”,而这导致的后果就是相同题材扎堆。

  统观近两年电影市场,宁浩的一部《疯狂的石头》火了,带动了大批青年导演一头扎进低成本喜剧片中,其结果是“山寨片”辈出,大倒观众的胃口。

  而自从《叶问》创下极佳口碑之后,一系列以“叶问”为题材的影片更是狂轰滥炸地涌现,其中大多数都不被观众看好。

  欠缺经验 外行人拍出一堆“烂片”

  不少业外资本来自房地产业、能源行业、通讯行业或银行、基金,这些资本的所有人在其他领域或许很专业,但作为电影投资人和制作人,他们显然还欠缺了太多的行业经验和资源。

  橙天影业副总杨烨告诉记者,电影投资人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一部电影从剧本、拍摄,到上映所有环节都要考虑到,更因为电影是创意产业,所以拍电影的人必须有眼光和头脑。“在投资人决定是否要拍一部电影的时候,实际上是集所有经验之大成得出的一个结论和判断。你得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什么是商业元素、发行营销要用什么样的策略,这都需要多年摸爬滚打的积累。”杨烨说。

  杨烨举例称,2010年有一批浙江地产商试图砸下一亿美金拍摄魔幻题材大片《人鱼帝国》,结果频频遭遇剧本、导演、演员、制景等问题,拍摄进度十分艰难,这是业外人士欠缺经验的一个佐证。

  脉象分析

  热钱投机电影 赚钱才是王道

  乐视娱乐总裁卓顺国表示,一部电影最终的形态如何,取决于剧本、演员、导演、档期、同类题材竞争等诸多因素的组合,“电影本来就是千人千面,众口难调,它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所以要仔细分析其中的因素。”

  而热钱的本质就是逐利,拍电影快速赚钱是第一目标,正因为如此,投资人往往没有耐心仔细分析市场和观众,而是看什么题材火,就追拍什么题材,看哪个明星红,就点名要哪个明星演出,“热钱”催生出来的电影作品,也存在着不了解观众需求、违背市场规律、题材扎堆等问题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拍电影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不是光有钱就够了。手握“热钱”的业外投资人,如果对于电影业的运作、拍电影的规律缺乏了解,极有可能在这个圈内栽跟头,赔钱不说,拍出来的烂片也贻笑大方。

  缺乏信任 圈内外联手行不通

  不少电影业内人士表示,业外投资人虽然自身对运作电影项目不熟悉,但他们可以与圈内人士紧密合作。但事实上,卓顺国透露,业外投资人对所谓的“圈内人”并不十分信任。

  一位有意进入电影圈的业外投资人对记者说,接触了一部分所谓的“专业人士”之后,发现电影圈里“靠谱”的投资人并不多,他们都宣称自己跟圈内的大腕很熟,但真正办起事来,却都不能兑现。

  很多影视公司只拍过一两部电影,票房成绩并不起眼,让他很怀疑,如果把几千万的投资交给这些公司,是不是能够获得理想的票房,因此,即便是合作他也不会放大权。

  卓顺国对此也坦言,中国电影业还是一个初级的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肯定不伦不类,成为滥片不足为怪。

  专业人才太少 电影院校凤毛麟角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电影人才的培养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极不相称。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拥有超过150所影视院校,仅加州地区就有超过30所影视院校,并且还有近百家影视职业培训机构。

  与此相比,我国目前仅有北京电影学院一所专业电影院校,虽然一些综合大学也开始培养与电影(电视)专业有关的本科人才,全国每年电影专业高校毕业生也不过千余人,并且增长速度缓慢。《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他认为大部分中国导演拍摄技术和方法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过时。“到最后我们会发现,电影是个技术活,中国将来最优秀的导演将从具有文艺想象力的工科生中产生。”师永刚说道。

  外媒热评

  我们不差钱 差的是创意

  《国际银幕》杂志的文章称,在市场的原始积累期,“大片”是一剂把市场激活的“猛药”。2004年夏季,《英雄》连续两周稳夺北美电影票房之冠,其海外总票房收益折合人民币14.5亿,刷新了中国电影百年的纪录。

  中国的大导演们此后纷纷加入“亿元俱乐部”。陈凯歌以3.4亿投资的《无极》,张艺谋耗资3.6亿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吴宇森的《赤壁》6亿元投资把张、陈二导远远甩到身后。张之亮的《墨攻》、徐克的《七剑》、冯小刚的《集结号》、陈可辛的《投名状》投资都过亿。中式大片正式诞生,网民定义称,中式大片=名导+上亿投资。

  难怪外媒评论,对比好莱坞大片,中国人拍电影不差钱,差得都是创意,看着国人如潮般涌进影院看美国大片,我们不禁要问,啥时中国大片也能让全世界买单?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刘笑盈认为,中式大片跟好莱坞大片在电影观念和内容上差距还很大。好莱坞大片类型化很突出,比如科幻片等,每个类型都做到极致,但中国电影分类却不同。如《唐山大地震》定位主流片却老拿票房说事,混淆了主流片和商业片的界限。

  在刘教授看来,中国电影要想翻身还需要加深电影的类型化概念。另外,要多拍一些人类共享价值观的电影,而不能局限于本民族价值观。

  业内处方

  别轻易玩流行元素

  跟风拍电影,很容易导致电影一拍出来就遭遇观众审美疲劳,变成泛滥成灾的牺牲品。高军认为,真正专业的电影投资人会选投资稳定性和稀缺的题材,不会去追拍当下热门题材,也不会轻易使用目前的流行元素。

  而橙天影业副总经理杨烨则透露了一个“诀窍”———不了解电影行业的人,应该把钱投给以电影投资制作为事业的机构。“得看这个公司已经拍了多少年电影,是不是致力于这个事业的。比如华谊、橙天、中影集团,这些公司都是相对值得信赖的。”

  杨烨表示,市面上有很多打着拍电影旗号的传媒公司,都把拍电影当作投机行为,根本不打算一辈子干电影行业,像这样的公司,在选择合作的时候就值得警惕。

  文/记者牛萌林晨音实习记者尹晓琳制图/李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