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琳
“这是谁的笔?”哈市某小学班主任宋老师以前课间最常做的事就是为地上随处可见的铅笔、橡皮寻找失主,最愁的就是大多时候这些铅笔、橡皮根本无人认领。“学生的铅笔太相似了,掉地上就没人要了!”宋老师介绍,他们班级前边窗台的小纸箱里,装着铅笔、橡皮、格尺等文具,每个月粗略数一数,仅铅笔就有一百多支。
曾有家长向她反映,说孩子一天带了8支铅笔,晚上到家时只剩下一支了。也有的说给孩子批发了50块橡皮,期末还没到,橡皮就用光了。“一支铅笔、一块橡皮虽然只有一两元钱,但如此浪费不利于学生养成节俭习惯,而且我发现,有些学生是因为不喜欢而故意丢弃的。”无奈之下,宋老师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的笔上、橡皮上写上名字或做上特殊记号。
新学期伊始,“开学经济”火热。大多数学生的书包里都增添了新文具,上百元的削笔器、文具盒也不乏买家,而且购买新文具的并不只是刚上学的新学生。记者从多家商场文具专柜了解到,现在孩子的文具大多数都是一学期一更换,更换的理由不是用坏了,而是用旧了或者不喜欢。
学生族刮起“文具奢侈风”
如今,不少中小学生拜倒在名牌脚下。哈市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家的孩子老爱跟人攀比,平时在家就爱说谁谁家的什么比咱们家的好。现在的孩子人小鬼大,就知道要名牌。买个书包也是,‘爸爸,我要那个米老鼠的。’我一问价钱,要200多元。不给他买吧,他说那是名牌,同学也是用的这种书包。既然有同学用,咱也跟着买吧。”
“新学期就买新文具,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王女士这么说自己的孩子,“每个学期都得给她买新文具。要说孩子的学习是头等大事,文具又是学习的必需品,她要文具就该给她买。但有时候她要的文具都是不必要的。就拿书包来说吧,家里的旧书包能开个店了。可她却说新学期不用新书包上学都觉得没劲。”说归说,每学期还是照买不误。
追求外表新奇、有个性、时尚,却忽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基本特性,这类文具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与其归咎于商家,不如说是学生们追求新奇、个性的天性以及较弱的自我控制力给了商家可乘之机。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曾问过一个在文具店买橡皮的五年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橡皮。这个小学生指着货架上的各种橡皮说:“我用过这个、那个、还有那个……最后觉得还是这种方方正正的橡皮好用。我买那些就是觉得它好看,用起来很‘帅’。”记者一一看过去,他指的橡皮大多样式很新奇。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追求新奇、另类的天性以及购买冲动都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家长的教育与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但是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哀求”时,仍不免软下心来,以致最终向孩子“投降”。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家长表示:“文具是孩子学习必须买的用品,跟纯玩具不同,应尽量满足他。而且他对文具感兴趣,可能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大点儿吧。”也有的家长说:“虽然现在很多文具挺贵的,但是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委屈他干什么?既然他开口要,就不想让他失望。”当然,也有比较理智的家长这样回答记者:“孩子还小,不能他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所以我并不是每个学期都给他添新文具。”
“一次性文具”堆积浪费
一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都要购买新文具,这样的“一次性文具”造成了旧文具的大量堆积和浪费。
近日,记者在哈市部分大商场的文具销售区看到,包括书包、文具盒、各种笔、橡皮擦、胶水、书夹在内的多种文具已摆上了柜台,购买者比平时多了许多。据哈市大型商场的销售人员介绍,每学期开学之前的几天,文具的销量都会比平时有所增加。记者发现,商场档次不同,所销售的文具的价格会有很大的差异。书包的价格一般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铅笔便宜的每支1元,贵的每支10元,笔记本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文具盒最低的6元,最高的50多元。记者注意到,许多商场的文具专柜出现了品牌文具,有的还是进口的,其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好几倍,而在材质、色彩、做工等方面也好于同类产品。
罗女士的小孩今年开学读五年级。“每次新学期开学,都要买新文具。”罗女士告诉记者,新学期开学,孩子的感觉是一个新的开始,文具也需要新的。虽然旧的文具还可以用,但是或多或少都有磨损,小孩就觉得该用新的了。“一些笔、文具盒,就堆在家里了。”罗女士说,她专门为女儿腾出了一个大抽屉,供女儿装旧文具。白女士的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从儿子上学到现在,白女士给儿子买了多少文具已经记不清了。“每学期都在买新的!”白女士估算了一下,每年为儿子买新文具的费用一学期都是好几百元钱。
多年从事教育的向老师告诉记者,据她观察,每到新学期开学,班上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用上了新书包、新文具盒、新橡皮擦,基本上是所有的文具都换新的。向老师建议,可以以班级或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一个二手文具的交易活动,让孩子们都把家里的旧文具拿出来互相交换使用,这样就可以减少新文具的购买,从而达到对孩子们“勤俭节约”的教育目的。还有专家认为,文化用品市场也应该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对“一次性文具”的回收,可为社会节约宝贵的资源,有效减少污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