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0, 2011

追捕博士古滕贝格

  《环球》杂志驻柏林记者/焦宇

  “我一直保有战斗的决心,但已经到达自己能力的极限。”

  当地时间3月1日中午,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在柏林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这一新闻发布会上,古滕贝格宣布辞职 ,并补充说:“这是我有生以来迈出的最痛苦一步。”

  此前两周,有关古滕贝格博士论文抄袭的议论席卷全德国。尽管获得党内同僚和总理默克尔的鼎力支持,希望其留任 的民意呼声也很高,但在在野党和学术界的声讨声中,古滕贝格最终还是低下了头。

  12天,一则抄袭丑闻,德国政界最耀眼的一颗明日之星陨落。

  风波乍起

  现年39岁的古滕贝格一直是德国政界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不仅外形俊朗,而且出身显赫的巴伐利亚贵族家庭。20 09年,37岁的古滕贝格成为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最年轻的经济部长,后来又出任国防部长至今。仪表堂堂、年轻有为的古滕 贝格深得默克尔器重,更被视为未来总理职位的有力竞争者。

  古滕贝格的妻子史蒂芬妮同样出身名门,她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直系后人。贵族出身又年轻有为,这对政界明星 夫妇一直深受德国民众喜爱,无论走到哪里都备受追捧。

  率先披露“抄袭门”事件的是德国《南德意志报》。该报用整版报道指出,国防部长古滕贝格2009年发表的博士 论文《宪法与宪法条约——美国和欧盟的立宪发展阶段》多处抄袭报刊文章和专家报告,而且没有通过注脚给出相应的出处。

  这篇论文是古滕贝格2006年递交的,随后他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论文也 被评为优秀。

  最初发现古滕贝格剽窃他人文章的是德国不来梅的法学教授安德列亚斯·菲舍尔—莱斯卡诺。菲舍尔—莱斯卡诺本人 也是研究欧洲宪法问题的,他原本想为古滕贝格这篇得到最高分的博士论文写一篇评论文章,却无意中发现论文内的一段话与 瑞士《新苏黎世报》上的一篇文章一字不差。而古滕贝格并未在文中注明这是引用内容。随后,菲舍尔—莱斯卡诺又找到多处 存在类似情况的段落,最终他确定古滕贝格的论文存在剽窃。

  事件曝光后,被抄袭作者和在野党对古滕贝格展开了声讨。面对指责,古滕贝格最初坚决予以驳斥,称对他的攻击纯 属无稽之谈。他在一份声明中说,博士论文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没有依靠他人。但他同时表示愿意检查这份长达475页的论 文,看看其中是否有个别脚注被遗漏或没有正确标注,以便“再版时加以注意”。古滕贝格博士论文的导师、知名法学家彼得 ·海伯勒也站在爱徒一边,表示抄袭指责十分荒谬,论文绝不是抄袭品。

  随后,拜罗伊特大学开始对此事展开调查。与此同时,拜罗伊特检察院也对古滕贝格提起涉嫌违反著作权等两项指控 。

  21日,古滕贝格再次发表声明说,由于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确实犯了不符合“学术惯例”的“严重错误”,因此他将 永久性地放弃博士头衔,但依旧拒绝引咎辞职。

  两天后,拜罗伊特大学宣布取消古滕贝格的博士学位头衔。

  3月1日,古滕贝格最终宣布辞职。

  意外落马

  在此次“抄袭门”事件中,大多数普通民众站在了支持古滕贝格的一边。德国埃姆尼德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 57%的德国人不认为古滕贝格是说谎者,只有28%的人谴责他造假。此外,尽管对古滕贝格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感到不满, 仍有68%的人认为古滕贝格应留任国防部长。

  此外,古滕贝格的支持者还在“脸谱”网站上掀起了团结一致、声援国防部长的浪潮。一个名为“反对追捕博士卡尔 -特奥多尔·楚·古滕贝格”的小组短时间内就召集了16.4万名支持者。而相比之下,总理默克尔的支持者小组在近两年 的时间内只有7万名网友加入。

  但在这场胜负关系已经很明显的博弈中,古滕贝格也深知,单凭民众好感是无法扭转局势的。犯下学术界大忌的他必 须为此承担后果。

  就在古滕贝格宣布辞职前一天,近3万名德国学者联名向总理默克尔递交了一封抗议信,对政府袒护这名“拷贝-粘 贴”部长表示不满。外界认为,正是这封信促使之前一直拒绝辞职的古滕贝格在一夜之间做出了态度转变。

  在“抄袭门”事件中,总理默克尔一直是古滕贝格的坚定支持者。她曾多次表示,不管古滕贝格在学术上存在哪些问 题,留用他是要他担任国防部长,而非学术助手,古滕贝格一直以来也很好地履行了国防部长的职责。但事后看来,学术界施 加的巨大压力仍是最终导致古滕贝格下台的直接原因。

  在历来重视学术严肃性、尊重个人知识产权的德国,抄袭和剽窃绝对是令人无法容忍的行为。事件发生后,很多被抄 袭作者第一时间表达了反感和愤怒之情。德国政治学家芭芭拉·岑普芬尼希1997年发表在《法兰克福汇报》上一篇文章的 段落几乎一字不差地出现在古滕贝格博士论文的序言中。对此,她表示非常气愤,并当即要求撤销古滕贝格的博士头衔。而年 届七旬的瑞士文学研究者克拉拉·奥伯穆勒在得知自己差不多8年前发表在《新苏黎世报》的文章被德国国防部长抄袭后说: “前后加上引号和作注脚不用花什么力气。如果古滕贝格按规矩引用我的文章,我会感到非常荣幸。”

  在野党议员们也纷纷指责古滕贝格是“说谎者”和“伪君子”,要求其引咎辞职。此外,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在野 党还怀疑古滕贝格滥用职权,动用联邦议院的“写手”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搜集资料。据《明镜》周刊报道,古滕贝格曾于20 04年委托议院学术服务部门撰写一篇与其论文题目相关的报告,并且将10页报告内容原封不动地用到自己的博士论文中。 而根据规定,议员允许申请的学术报告服务必须与自身工作内容相关。

  余波未息

  古滕贝格引咎辞职,“抄袭门”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讨论可能还会在德国持续相当长时间。

  古滕贝格为何论文造假,这是很多人心存的疑问。从古滕贝格的简历中可以看出,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他在政界也是 个大忙人。2002年,也就是古滕贝格递交博士论文前4年,他成为联邦议员,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外交专家。与此同时,他 还在基社盟党(基督教社会联盟党)内身兼数职。2005年联邦议会选举后,古滕贝格一跃成为联盟党议会党团军备政策发 言人,同时还负责领导基社盟的外交政策专业委员会,可以说在政治仕途上开始扬帆前行,而这段时间也正应该是他完成博士 论文的最后阶段。在公务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还能完成数百页的博士论文,并获得最高分数,确实令人惊讶,也多少令人怀疑。

  从另一方面说,德国是个十分看重博士头衔的国家,获得这一学位的人,别人称呼他时必须在姓名前加上“博士”二 字,以示尊敬。而如果有谁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拿下博士学位几乎是个“必要条件”。在德国目前的16名政府内阁成员中 ,有10位拥有博士头衔。更有媒体评论认为,没有博士头衔的人,不管是在德国政界还是商界,都“混不开”。

  正是基于这种风气,大批求学者,不论今后是否准备从事学术研究,都盲目追求博士学位。发表博士论文数量的多少 也逐渐成为衡量大学好坏的标准。相关统计显示,德国目前每年有2.4万人获得博士学位,比30年前多出一倍。

  因此,古滕贝格“抄袭门”事件也给德国教育界敲响警钟。不少专家呼吁,为挽救博士学位头衔的声誉,应淡化姓名 前的博士称谓。同时,各大高校必须进一步严格博士生的筛选条件。

  拍案警世

  刘洪

  一篇不太起眼的博士论文,断送了德国最耀眼政治明星古滕贝格的大好前程。

  一失足成千古恨,古滕贝格的“抄袭门”更足以拍案警世!

  拍案一,公职人员,不诚信就是自毁前程。

  尽管政治很多时候难免有欺诈和交易,但作为德国社会的一条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是公职人员安身立命之本。古滕贝 格世家出身、年轻有为,被视作未来德国总理的接班人选,《明镜周刊》更曾赞美其为“完美先生”。但博士论文抄袭顿时让 他名誉扫地。

  原因何在?古滕贝格失去了信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样的人物,如何还能让公众信服。正如德国政界人 士所言:“一名权威粘上了污点的国防部长,将无法成功完成任何任务。”

  拍案二,对造假“零容忍”,成就德国学术的辉煌。

  “抄袭门”不仅关乎古滕伯格一人的政治声望,更管中窥豹让人见诸德国社会的严谨。该事件被披露后,近3万名德 国学者联名致信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古氏此举损害了德国科学基地和“思想之国”的可信度,古必须因此鞠躬离职。古之母 校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也毫不通融,限古滕贝格对抄袭指控做出回应。两者共同施压,古氏只能含泪道歉下台。

  德国是世界思想的重镇,德国学术界更是名家辈出,而其基础之一,就在于对学术造假“零容忍”的谨守。在某种程 度上,也正是这种认真,方成就了“德国制造”的世界美名。

  开屏的孔雀美艳动人,但转至其背后,却可见另一番模样。古滕贝格何其不就是这样一只孔雀——他其实不必要非得 是博士,但他却希望博士头衔能增加其政治资本,最终,走捷径得来的博士学位成了他人生的梦魇。马失前蹄的古滕伯格让人 可笑、可叹、可怜,德国的自清能力更让人可敬、可佩、可赞。

  一个古滕伯格倒下了,但大千世界,还有多少个古滕贝格在潜伏?

  德国对博士头衔的“看重”

  林纯洁

  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件大事。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季羡林通过博士答辩的当晚,房 东太太就郑重其事地更改了称呼——“博士先生”。

  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德国更为看重博士头衔。德国有个与世界各国不同的独特现象,就是拥有博士头衔的人可以申请 将头衔印在护照和其它证件上。

  正是这种博士头衔荣誉的崇高性,所以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的抄袭行径一经证实后,德国有近三万名学者联名要求 古滕贝格下台,因为这损害的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荣誉。

  为了维护博士学位头衔的荣誉,德国很早就颁布了《学术头衔使用法》,其中规定,在两种情况下予以褫夺。一是发 现学位论文有造假、抄袭等学术不规范的事;二是与博士学位获得者本人的行为相关。因为博士本身就代表了一项崇高的荣誉 和道德水准,如果发现博士学位持有人有不名誉的事情,即使发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也可以由院系的委员会决定剥夺其学 位。

  对敢于伪造学位的人,德国更是制定了法律予以惩罚。根据《德国刑法典》第132条,“对未曾获得而径自使用国 内或外国学位者,处以一年之内徒刑或者罚金。”

  德国博士崇高的荣誉来源于对博士的高质量培养。德语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个专门的词Promotion,本 意是前进,19世纪后开始用于攻读博士,表示要求博士论文有所创新。为此,德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校的积极性。在德国 ,教育事务由各州管辖,联邦只制定框架性规定,各州又把权力下放到各个高校,尽量保证高校的自治。而这种自治传统是德 国大学在历史上早就形成了的,因此,教授拥有很大的权限。德国的大学没有专门的博导岗位,只要是教授或具有教师资格的 讲师都可以招收博士生。

  德国“博导”叫Doktorvatar/Doktormutter,直译即为博士之父/博士之母,以此表明导 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的亲密关系。为了保证师生间有效的交流,德国大学一般都有教授会见制度。开学前,系里会给学生发 个小册子,上面有所有教授的联系方式和会谈时间,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教授请教问题。较之国内很多研究生在校期间很难 和教授见到面的情况,固定的谈话时间制度非常值得学习。

  为了对博士论文进行充分审查,以保证博士论文的质量,德国对提交的博士论文的审查周期相对较长,有的学校规定 在12周之内,有的学校规定6月之内,较之国内的半月到一月的评审周期,已经是相当长了。有的学校还要求论文必须在院 系公示两周,无异议后,才能进入答辩环节。

  现代大学制度起源于德国,具体考察德国的教育制度后,发现种种外在的制度和基本的程序,已经是各国的通例。以 博士培养为例,无外乎有课程设置、资格考试、专家评审、论文答辩种种环节。真正能保证博士质量的是学术共同体对荣誉的 积极维护,相应的法律保障,以及制度在具体细节中的有效实施,而这正是亟待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国家所缺乏的。

(编辑:SN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