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改回“襄阳”打诸葛亮品牌 地方改名亟需规范慎重
城市改名热背后的利益驱动
《法制周报》记者 赵雪浩
当湖北襄樊成功改名为襄阳引发的关于“城市改名”的话题正被社会各界广泛热议时,记者发现有改名冲动的如:湖南耒阳欲改名蔡伦市、桃源县拟改名桃花源县、河南新郑欲改名轩辕市、福建南平市要更名武夷山市等等,已进入改名实质操作阶段的城市也不鲜见,城市改名又“热”了起来。
尽管相关专家并没有对襄阳市改名做过多批评,但针对时下城市改名热,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振鹤指出:“地名要保持严肃性、延续性,除非是影响到民族尊严,有损政治文化的名字,才需要改。城市改名也要本着科学、谨慎的态度衡量利弊,规范操作,盲从跟风现象要不得!”
襄樊改襄阳的
来龙去脉
“听说我成了襄阳人,咋没感到变化?”这是网友“柠檬”在QQ上的个性签名,这位在珠海打工的原湖北襄樊女孩,签名中那半带调侃的语气,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改名给一个普通民众带来的变化与感受。
12月9日上午,襄阳市召开更名工作会议。在会上,襄阳市委书记唐良智表示,各类证件、证照的更换工作要便民利民,不增加企业和群众负担,原则上凡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必须更换的就不更换。涉及到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正常生活和经营的各类证件,如居民身份证、房产证、户口簿、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可继续沿用,逢正常更换时再把资料改过来。
此举被当地民众认为“人性化的好举措”。记者所在一QQ群里有襄阳当地媒体记者,这位同仁称“你现在来襄阳,其实感受不到多大的变化,但终究还是要变化的,只不过是一点一点的,润物细无声一样!”
12月11日,《法制周报》记者注意到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后的天气预报中,“襄樊”已经被改为“襄阳”。
襄樊建市于1950年,由当时襄阳县的襄阳与樊城两镇组成,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襄樊更名为襄阳,数年前民间就已开始热议。据悉早在2001年,多位学者讨论“襄樊何不称襄阳”的文章也见诸报端。2007年起,襄樊市政府正式启动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调研论证工作。
“十年磨一剑”,经过长达近10年的奔走与努力,襄樊终于更名为襄阳。有媒体称之所以“60年‘襄樊’让位2000年‘襄阳’”是因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需要。
事实上,湖北襄阳、河南南阳围绕诸葛亮的“躬耕之地”早已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争夺战。“卧龙岗·智慧之岗”是河南南阳的城市名片之一。襄阳对诸葛亮的热爱,丝毫不亚于“老冤家”南阳市。以隆中为龙头的三国文化旅游区是襄阳“十一五”时期旅游优先发展区域和项目。
“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他们更名就是为了和我们争诸葛亮!”在网上南阳吧里一位当地网友此番话,引来大批网友的支持,并希望“(南阳)政府要制定对应策略”。与此同时,湖北省一位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言论也间接证实了襄樊改名的深层原因,这位官员称:襄樊此次更名的大背景,是要以国家4A级景区的古隆中为龙头打造“智慧之父诸葛亮”品牌,建起“三国旅游链”——这是响应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一个具体行动。
嘉许与诟病并存
“从历史角度来看,由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加之地域辽阔,地名变更并不少见。”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法制周报》记者,“但以往大多发生在王朝更替年代,同时由于地名变更会给民众及后世带来很多麻烦,因此一直都很谨慎,不是随意而改的!”
资料显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和地名经过新中国建国之初和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较大调整后逐渐成型,近90%以上的地名都有数百年以上历史,地名承载和传递着一个地方太多的历史、文化、地理信息。但著名学者李辉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80年代,更改地名的风潮一直未断,一些地名更改“相当随意”。
特别是近年来,受时代变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无论是城市改名、城市所属区县改名,还是旅游景区、景点改名,在国内一直都方兴未艾,屡见不鲜。在这些一轮又一轮的改名浪潮中,犹如大浪淘沙,有不少成功范例被人们津津乐道,像湖南大庸市改张家界市、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四川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云南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县……
这其中,湖南省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更是被誉为城市改名的成功典范。大庸市原是湖南湘西武陵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封锁闭塞的小县城,著名的张家界风景区就在其辖区,1994年4月更名张家界市之后,知名度迅速飙升。媒体报道称:1993年大庸还是座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的落后县城,而现在的张家界市有了机场、通了火车,是全国炙手可热的一线旅游城市。
“像都江堰、九寨沟、香格里拉,都在不同程度上因改名而使该地名气大增,由此带动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也一再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城市改名的热潮!”国家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但凡事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城市改名一定要衡量利弊,有不少城市改名就欠缺考虑,因而遭到诟病!”
事实上,城市改名并不都能一改成名,由于改名引发争议的案例也十分普遍,因改名而几经折腾,屡遭非议的例子并不乏见。1987年,安徽省徽州市的徽州地区被命名为黄山市。徽州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徽州之名由歙州诏改而来。以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有人认为是在中国地图上把一座历史名城给抹掉了。此外,像湖北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被合并为荆沙市(后又恢复荆州市),江苏省淮阴市改为淮安市也颇受诟病。还有令人不可思议的例子是辽宁省铁法市为了发展本地旅游而更名为“调兵山市”,其理由据说是金代名将金兀术曾经在该市境内的一座山上调兵遣将,这也在一时成为业内谈资。
对于繁芜的城市改名理由,许多专家提出,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淹没。正如当时的人民日报刊文《从此改名失荆州》。好在1996年恢复了被改掉两年的“荆州”之名,一座具有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城之名得以保全绵延。
中国品牌网专家组成员绍兵则更明确表示:“如果城市更名后弱化或淹没了原有的文化就得不偿失了,城市改名不是决定一个城市是否能发展的根本!”
专家观点:城市改名
相关法规亟需健全
襄樊改名襄阳,官方一直都保持神秘和低调,这令一些网民质疑。当地知名网友“黑眼鹰”在贴吧里发帖《襄樊改名,我们同意了么?!》,此番质问引来不少网友的支持。与此同时,一名叫“襄樊少爷”的网友在武汉“东湖论坛”发帖“我很想问问,作为决策是否有科学、全面的评估?”
而根据现行的《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更名,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而地县两级地名更名,由国务院批准,县级以下更名权在省级政府。相关条文并未要求必须征求公众意见。襄樊当地一位官员则说,此次申请充分听取了各部门特别是专家学者意见,在呈送民政部地名司之前,民政部下属的地名研究所专家全票通过了襄樊改名申请。此前,襄樊和武汉的专家亦参加了讨论。
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的一位专家分析道:“现在一些地方改名,根本都没有征求过民众意见,多半是一些人士提出,当地政府开会讨论,然后拍板决定。城市改名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这有待改进和加强。”
尽管相关专家并没有针对性地对襄阳市改名作过多评论,但对于时下有些过火的城市改名热,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牛凤瑞明确表示“改名一旦形成风气,就过头了”。他认为一个地区是否应改名,要进行科学的考量,改名利大于弊的,就应该积极推进改名,弊大于利的就要禁止,目前有许多地方脑袋一热、盲目跟风地去改名欠缺考虑。
一个城市的地名往往承载和传递着一个地方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地区改名,极有可能遗失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学者为此担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很多城市的名字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历史资源。
韩茂莉说:“中国历史上地名命名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但一旦命名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更改,所以从古代到现代说起某个地名都能直接对上地方。古地名往往保持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很多新的行政区划,起一些新的地名,但命名原则与古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城市改名一定要持科学、谨慎的态度!”
“地名要保持严肃性、延续性,除非是影响到民族尊严,有损政治文化的名字,才需要改。城市改名也要本着科学、谨慎的态度衡量利弊,规范操作,盲从跟风现象要不得!”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振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