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3, 2011

“不和年轻人抢公交,自己也舒服”

  清晨6时40分,家住安定门的60岁老人马芸准时醒来。

  “嗨,今天不去隆福寺菜市场了,省得挤早高峰的公交。”想到头一天向全市老人发出的“高峰时间错峰出行”倡议,马大妈赶紧提醒自己。打消去隆福寺的计划,她在屋子里慢慢踱了几个来回,活动一下手脚,然后从容不迫地为女儿和自己准备早餐。

  花20多分钟慢慢吃完早餐,顺便翻开报纸。眼睛累了,花半个小时收拾一下家里;做完家务,打开电视正好看一遍北京电视台的家庭伦理节目《选择》。“这节目我可爱看了,头天晚上没有顾得上,看重播也挺满足。”老人发现,省去来回两趟拥挤的高峰时段公交车,自己一下子悠闲了许多。两个多小时里,还找到了许多新的乐趣。

  上午9时,估摸着交通早高峰已经过去。马大姐拨通尤秀兰、王金铭等几位退休老友的电话,约着一起去趟国子监里的一家残疾人“温馨家园”活动中心。不到一刻钟后,几位老人已经齐聚国子监,互相一看,巧了,都是骑车来的!王金铭还是推着自行车走过来的。“走路锻炼身体!这自行车是中午回居委会赶时间才用的。”他说,“咱老年人时间好安排,也很富余。不和年轻人抢公交,自己也舒服。”王金铭虽然已经退休,但仍在鼓楼附近做交通协管员。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首汽开车的他,现在每天下午5时下班,都会推着自行车回家,已经习惯这种绿色出行方式。

  退休后在分司厅社区“发挥余热”的袁长光不但错开早高峰骑车上班,中午去沙滩红楼给朋友办事,也照样选择了骑自行车,“来回也就一个多小时的事儿。”正骑着自行车有电话来了,袁长光立刻停车,站在道边接通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老丈母娘的声音:“哈哈,看见你们社区倡议了!老人不去挤早晚高峰的公交地铁,挺好啊!”

  下午5时10分,马芸走了5分钟到车撵店胡同买了圆白菜、西红柿,“社区菜店的价格几乎和菜市场一样。”

  在晚高峰的道路上,袁长光不紧不慢骑着自行车,一边琢磨:“周六去鼓楼中轴路协管交通也不挤公交了,还是骑自行车去!”

  王金铭推着自行车,花了25分钟时间走回了交道口北二条的家中。昨天一天下来,他和三个社区里的老人都聊了错峰出行的事儿,开始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优哉游哉的,不用担心拥挤、不怕安全问题,自在!”他说,“年轻人可感动了,这也让我很自豪。以后啊,见到老伙伴儿我就得说说错峰出行的好处!”

  本报记者 童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