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玲:群体心理透析 为何会盲从
在人生终点,岁月大幕即将 落下之时,我们会不会由衷地感到遗憾,甚至有耻辱之感, 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跟风文化”之中, 我 们从没有为自己活过
人们有社会一致性的从众心理
张悟本的“养生闹剧”终于落幕了,闹剧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更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跟风的一个直接的心理机制源于人们有社会一致性的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在这场闹剧中表现为一哄而上去养生,这里面许多养生的百姓都是“被养生”,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有去思考这样做的效果到底怎样。通常情况下,万事跟着大家走,就是安全的。这种心理的形成不乏有历史因素与文化因素。但若这种心理固化成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的性格,则是不可取的。张悟本养生图书的广告语极具吸引力:“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年的书!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这两句广告语真的是说到了中老年人的心坎上。被看病难、看病贵所困扰的中老年人觉得如果买一本35元的书就能达到永葆健康的目的,谁不会买一本?看到邻居买、同事买、亲戚朋友在迷信张悟本时,出于从众心理,自己也唯恐“落伍”,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也这样做,这样才能不受舆论压力。
“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人们跟风
在当前人们追求养生时尚的情形下之所以形成人们对张悟本养生闹剧的盲从,主要源于人们对养生知识的严重缺乏。在民众养生需求与张悟本提供养生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从理论上讲,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通俗意义上就是说打交道的双方一方知道的多,懂得多,而另一方则知道的少,懂得少,懂得多的一方如果不遵守职业规范,就可以利用自身知识或者经验的优势,欺负处于弱势的一方。
在社会生活中,信息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财富一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信息资源的优先占有也会带来相关的财富,当某种信息资源被独占的时候,相应的利益也会被垄断。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消费领域,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理念是极不成熟的,喜欢跟风,很容易相信“专家”的话,往往是专家说什么就信什么;名头越大、背景越深、越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家”越能获得媒体的关注,吸引公众的眼球。张悟本自称“出生于四代中医世家,6岁起随父学医,临床经验二十余载”,利用自身懂的一点养身小伎俩和百姓对养生的一无所知,夸大其词,欺骗百姓,从而掀起了“风”生水起的张悟本“养生闹剧”。
跟风会固化成民族特质,内化成群体性格
人们行为的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一种愚蠢的借鉴,一种虚荣的攀比,一种明显缺乏理性、抹杀个性的行为。在中国,这种行为不仅时时有,而且处处有——常突然而起,又轰然而散,且循环往复,永无穷竭。
跟风是产生张悟本的土壤,让张悟本这种冠神医之名,行骗钱害人之实的江湖郎中得以横行中国,风光数年而不倒。尘埃落定之后,我们不应过多地关注他究竟赚的是否盆钵满盈,是否博得名满天下,而应思考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为什么跟风会固化成民族特质,内化成群体性格。
诚然,当下社会浮躁异常,人们专注于眼前小利,一切以金钱为标准,以众人流行文化为指向,很少进行自己的个性思考,个性闪光淹没于世俗流行之中。如果这样一个跟风随流的生活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在人生终点,岁月大幕即将落下之时,我们会不会由衷地为自己感到遗憾,甚至有耻辱之感,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跟风文化”之中,我们从没有为自己活过。
痛定思痛,我们肯定艳羡那些用心过活、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追风的人。但生命不会给我们重新再来的机会。所幸的是我们现在能清醒地认识到跟风的坏处,一切不晚。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艳羡别人的真情真性的生活,不如从现在,从我做起。改掉自己随流从众的心态,拒绝外来强加的跟风文化,用自己真心来生活,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 (作者为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授)
徐平:“风潮”循环下的时代追问
“跟风”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具体过程,重要的是不犯大错误而且能够不断改正小错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出更加合格的现代公民、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更具创新精神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似乎天生就爱跟风,做什么事都喜欢一窝风,无论对错,别人做我也做。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风头常换,真假难辩,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每次刮风,总有不少人跟风,跟风的结果,许多时候是上当受骗,受骗之后,不了了之,又等着下一次刮风,至多是换一批新人,开始新一轮的“一窝风”循环,社会再一次爆出热点,先捧红再棒杀,让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诚信资源更显匮乏。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该如何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这一现象?
“跟”——加入社会的不二法门,本身是没有错误的
先说“跟”,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从小就要学会“跟”,否则人格无法正常成长。跟着社会学习,就像照镜子可以正衣冠,在跟和比中,我们学会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朝历代都要树立各种各样的典范供社会成员学习。用老百姓朴素的话说,就是“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医跳假神”。所以中国人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为了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孟母不惜三迁。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则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讲究“特立独行”,教育孩子“独立”、“竞争”和“契约”,甚至是“不要相信任何人”,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地教育孙子的:“连爷爷也不要信任”!
“跟”作为人生的基本功课,是加入社会的不二法门,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东西方文化基础不同,“跟”的方式也不同,各有各的逻辑,也没有优劣之分。如果我们仍处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周围都是熟人,别说他的品行,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甚至“一蹶屁股就知道他拉什么屎”,不好骗人也不能骗人,这是一个用道德来维持的社会,做老实人不会吃亏,即使吃亏也会加倍补偿回来。在那个变化缓慢的社会中,经验是最好的老师,长辈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他的经验就是真理,你当然要听长辈的。那是一个长老统治的时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听话和顺从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时代变了,靠模仿就能够过日子的好时候过去了。住在城里的年轻人,可能一天见过的人比他乡下的老爹一年见过的还多,甚至超过了已经去世的爷爷一生见过的人。熟人少了,骗子多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了流行语,即使是熟人,有的也专门“杀熟”,你看中国式传销,有几个不是从熟人开始起家的?过去三代才能勤劳致富,现在稍不小心就能够发财,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有形资本不如无形资本,乡下人不如城里人,经验被创新所取代。过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现在一切都得靠自己,“我的什么什么我做主”的公式大行其道。道德难以维持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的运行,法律又还不健全,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真是活得有点艰难。在过去是不跟不行,而现在一跟就出错。跟与不跟,成为一道必须深思的难题。
“风”——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再说“风”。风本是空气的流动,说的是气象学上的现象。风看不到但能够感觉到,靠的是被风吹动的东西。引伸到社会学上,通过若干不断变化的事物和现象,我们用以测量社会的变化,风气、风尚、时尚、时髦、摩登、流行等都是我们对社会现象变化的感受。作为社会发展变迁的风向标,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这种主观感受用词不同,褒贬不一,爱憎好恶,因人而异。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的人各有追求的风尚,但也有人民大众共同喜爱的风尚,某种风气盛行,往往标志着社会的共同向往和感受,有可能还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愿望,但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比如国学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美国“信用卡”式的发展方式大行其道,在带来快速的物质变化同时,却预支了未来、超支了自然、也加剧了地区与民族间的矛盾,越来越引起国际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闭幕大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全世界都在把目光转向以“和合”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希冀找到一条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之路。在这种背景下,于丹讲《论语》当然一炮走红,国学热重新兴起在九洲大地。
“风”的第二层意思就是风范,是指靠得住的榜样和规则,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在很多地方都“失范”了。中国正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一个巨大社会文化转型,三十年甚至走过了西方一些国家三百年的历史进程,快速得令人目不暇接,免不了产生文化眩晕。我们的社会未富先老,独子化,家庭小型化,物质富裕了,精神荒芜了,财富多了,安全少了。在我看来,国学热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想回到孔孟时代,在这背后是我们对社会快速变迁带来的“失范”现象的深深忧虑,是想从老祖宗那里找回一些应对变化的法宝来。
“风”的第三层意思是风险。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太多的新生事物来不及认识,许多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地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走一步算一步,探索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说风尚是时代不断前进的标志,中国人勇抢风头就不是一件坏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说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历届中央领导人都强调解放思想,靠这种探索和求实的精神,才迎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风光后面一定有风险,我们的社会就是在不断试错、不断纠错中前进,在否定之否定中重新建立我们的风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际上,跟风并不容易,无论国家还是个人,跟错了就要付出代价。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哪些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必然出现的正常风尚,它代表的是社会文化的进步;哪些是反映人民大众普遍需求的风范,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我们的制度和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哪些是出于小众的特殊需求的时尚,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不仅要容忍而且要学会欣赏;哪些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不良风气反应,对不正之风不仅要警示而且要坚决打击;哪些是出于小集团或个人利益的歪风邪气,如张悟本等许多事件后面的利益链条,既要揭露更应当加倍清算。
“跟风”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具体过程,重要的是不犯大错误而且能够不断改正小错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出更加合格的现代公民、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更具创新精神的中国文化。 (作者为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化学教研室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