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9, 2010

三高校投巨资“挤入”武汉

  武汉是全国高校最多的城市之一,整个湖北省的高校逾六成集中于此。而3所位于地市的高校,正在实施迁到武汉的计划,分别斥资数亿元建设新校区。

  还有高校搬迁未成

  长江工程职院2008年整体从咸宁赤壁市迁汉,位于江夏区的新校区投资3.6亿元。

  原址在荆州市的湖北国土资源职院,新校区计划今年在汉南区建成,预算4.6亿元。

  同样在荆州市办学的长江大学,其位于蔡甸区的武汉基地总体规划2000亩,预算接近8亿元,首期工程672亩,计划明年建成。

  长江工程职院和湖北国土资源职院的武汉新校区首期建设占地均超过500亩。

  记者了解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也曾有搬离十堰市的想法,但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搁置。

  此前,外省已有多所高校整体搬迁或到邻近的大城市建新校区。2002年,东北石油大学整体由所在的黑龙江省县级市安达搬迁到大庆市;2005年,华北电力大学校本部由河北省保定市迁至北京市。此外,原先在山东东营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4年在青岛市建设了新校区;原先在四川南充市的西南石油大学,2002年在成都市建了新校区。

  迁汉后分数线“飘红”

  3所高校向汉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摆脱招生上的困境。

  2006年在赤壁市办学的长江工程职院,当年最低录取分数刚过批次线。而2007年,该校在武汉建设新校区当年,文科、理科最低录取分数比批次线分别高了120分和53分。

  在该校工作多年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学生们习惯到大城市去读书,很多家长也有这样的心态。之前,就连赤壁市的很多考生都不愿意就读,学校招生很受影响。”

  地处荆州市的长江大学综合实力并不逊色,但该校近几年在鄂分数线与在武汉办学的另外几所省属高校相比存在差距。

  该校一位教授告诉记者:“长江大学近年已流失多位高层次优秀人才。”在汉几所部属高校的教授、博导中,有些原先都是该校教师。留住人才,也成为该校建设武汉基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设资金是共同压力

  长江工程职院在赤壁市老校区出售所得收入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新校区建设经费需求。该校新校区建设的经费主要通过自筹和贷款的方式解决。尽管面临较大经济压力,该校提出,5年内完成新校区第二期10万平方米的基本建设。

  长江大学介绍,其武汉基地所需建设资金主要通过社会融资、校友和教师捐献、外界援助、合作办学、独立学院等发展性的事业收入来筹集。

  对于新校区资金上的困难,湖北国土资源职院负责人表示,会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新校区基本建设与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建设同步。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该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该局局长谢连平7月1日到该校调研时表示,新校区建设资金,局里会继续给予支持。他同时要求该校充分利用政策,争取教育事业费支持。

  专家认为搬迁政绩要经得起检验

  搬迁会带来哪些利弊?记者多次联系上述高校,但校方以各种理由婉拒了采访。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昨日称,高校办得好不好,与“地利”没有必然的关系,关键是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要有自己的“拳头专业”。

  “高校与其搬迁,不如在体制上进行改革,把更多的学术权力还给教授。这样可能比搬迁更有效果。”储朝晖认为,高校搬迁应审慎而行,“对于主政者而言,搬迁的政绩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长江大学:武汉基地不办本科

  据报道,长江大学位于蔡甸区的武汉基地去年5月已开工建设。记者注意到,校方在各种表述中一直避讳使用新校区的提法,而称之为“武汉基地”。

  张昌民在担任长江大学校长前,曾在江汉石油学院任职多年。他说,上世纪90年代,原江汉石油学院明显感到高层次人才的稳定性存在很大问题,筹划在武汉开设办学窗口。

  作为荆州市高教“航母”的长江大学,在武汉建设基地会不会影响荆州未来的发展?张昌民公开的解释是:武汉基地不是办本科教育,“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在武汉建设如此宏大的教学设施”。

  今年4月,该校党委书记张忠家在一次会上介绍,武汉基地的定位是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学校高效益的培训中心。

  湖北国土资源职院:新生年底可迁汉

  去年7月28日,湖北国土资源职院武汉新校区开工建设。该校校长黎家龙去年在一次会上表示,在武汉置地建设新校区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记者看到,该校在今年招生章程上分别介绍了荆州校区和武汉新校区。“武汉新校区建设坚持‘高起点,管长远’的设计原则,全面满足培养人才和师生舒适生活的功能要求,为提升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示范性高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一名叫陈金龙的考生在网上向校方咨询:“什么时候可以到武汉新校区去?”校方给出的答复是:“根据规划,今年底新生可以搬迁到武汉新校区,老生明年搬迁到武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搬迁动议“夭折”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始建于1972年,是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作为行业院校,该校的搬迁路一波三折并最终“夭折”。

  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士处获悉,早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曾有搬离十堰另外谋求发展的设想,搬迁的地点先后有江苏昆山、福建厦门和湖北武汉,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些设想最终都被搁置了。

  2006年12月30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湖北省教育厅签署协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移交正式移交到湖北省管理。这次管理体制的变更之后,该校也开始重新立足十堰谋求发展。

  该校党委书记王超去年在湖北汽院第五次党代会上表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错过或失去了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一些机遇,发展不够已成为学校最大的现实。

  (记者朱建华 实习生陈乃正 朱芮)

  高教资源过分集中 有悖国家发展战略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 实习生周恋芹)“原先办在地市的高校来汉发展,可以理解,但不可取。”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别敦荣昨日说,“高教资源过分集中,与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不相符。”

  别敦荣称,国家在高等教育布局上不仅要把高校办在大城市,也要在地市建立高校。高校迁至武汉办学,违背高教发展的战略。

  别敦荣介绍,在发达国家,地处非中心城市的高水平大学有很多。原先,我国的高水平大学基本上都建在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现在,2/3以上地级城市都有本科院校或职业学院,这种变化代表了一种方向。

  别敦荣说,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武汉高校,在办学上现在也面临一些困难。那些寄希望到汉办学摆脱困境的高校,到汉后会面临新问题。“在地方上可能最受尊敬,武汉高校林立,将来可能会排到最后”。

  左图:别敦荣。

  资料照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