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一个瑞典小城的绿色试验

  一个瑞典小城的绿色试验

  一个不需要开私车而能畅行的城市才是生态友好型城市。我们有时往往夸大了自己的需要,资源重合就是浪费。

  记者/邵乐韵

  从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一届会议算起,马拉松式的全球气候谈判已经走过了16个春秋。尽管今年“坎昆,能行!”(Cancún Can!)的口号合辙押韵,但以减排为目标的多边谈判仍举步维艰。联想去年此时,哥本哈根会议在热闹中开幕,最终以一项无约束力的协议收场,各界预计今年僵局仍难破,能否为2011年南非气候大会做出“重要决定”铺好路,未有定数。

  同样在这16年间,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却完成了富有戏剧性的变革,从昔日传统的重工业城市演变成为世界公认的生态城市建设领跑者。主持和见证了马尔默华丽转身的市长艾欧玛·瑞帕鲁(Ilmar Reepalu)也因此荣获“2010年世界市长奖”提名。

  对于获得提名的感受,瑞帕鲁告诉《新民周刊》:“像马尔默这样的小城市能得到国际关注,很荣幸”;但同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小组主席,67岁的他显示出实干的一面:“我们已经可以行动,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休止的谈判上。”

  绝处逢“生”

  在上世纪60年代,钢铁和烟囱是工业重镇马尔默的主色调,装吊机和大型机械处处可见。其中该市西港区是造船业和汽车制造业的聚集地,世界最大造船厂之一考库姆造船厂是当地支柱企业,许多家庭好几代人都在船厂工作。但是随着制造业重心从欧洲向亚洲转移,马尔默的经济渐渐衰退,工厂相继关闭,废弃的码头杂草丛生。

  “有26个工种陆续消失了,当时马尔默是瑞典国内失业率最高的城市。加上柏林墙拆除,许多原东德的廉价劳动力涌入北欧市场,哪怕工资只有马尔默工人的15%也肯做,给本国的劳动力造成了极大竞争力。”瑞帕鲁说。1994年底,正是在“城市陷入绝境”的背景下,他成为马尔默市的“当家人”。

  拥有环境科学学士学位和建筑学硕士学位的他,早在1973年就参与过保护马尔默历史建筑的项目,并从80年代起一直负责该市的城市规划。初任市长的他明白,城市转型是当务之急。发展旅游,振兴工业?还是开发新产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让他在一个月内做出重大抉择:建设生态环保城市。

  在“环保”仍属于前卫概念的年代,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魄力的。“当时我们不得不采取大胆的措施,这也是瑞典创造性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首次出现。最大的挑战在于让人们接受马尔默的工业化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需要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即以知识经济为中心的生态城市。”在瑞帕鲁展示的一张老照片上,失业的船厂工人站在即将拆除的考库姆造船厂大门口,向曾经的辉煌年代依依惜别。

  1995年,借着与其他欧洲城市竞争2001年“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举办权的机会,马尔默打出要将废弃老码头改造成节约能源的生态友好型住宅新区的口号。第一期改造项目“Bo01”(瑞典语中意为生活在2001年)应运而生,西港区成为绿色环保城市建设的“大实验室”。

  西港区本由工业废渣填海而成,土壤中存在重度工业污染。为净化土壤,Bo01项目团队首先对10000吨土壤进行了处理。同时,马尔默市政府与开发商定下质量契约,要求每座建筑物必须贯彻节能环保要求,同时亲近自然。

  当初瑞典政府拨款2.5亿瑞典克朗资助马尔默西港区翻新项目;为鼓励企业投资新能源技术,马尔默市政府还给予各项目30%-70%不等的政府补助。有人指责瑞帕鲁是在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烧钱搞高档社区,而不是为一般收入群体建造住宅;有些人担心Bo01社区会脱离城市的其他区域。

  但当建成后的Bo01区以“明日之城”的姿态亮相的时候,瑞帕鲁用事实回应了当初的质疑:市政府的短期损失变成了让马尔默长远受益的成功投资。

  新城新貌

  如今Bo01城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主要来自海上发电厂产生的风能,供暖则主要靠太阳能电池板和热泵。2008年,Bo01区已实现对95.8%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或转化成生物燃气,只有4.2%的垃圾需要填埋处理。“现在还出现了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企业竞争回购社区垃圾,作为原材料进行可再生利用,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Bo01区几乎所有建筑屋顶都有绿化,既美观又可吸收雨水起到防汛作用,还能吸收热量,夏天基本不用开空调。每幢房屋墙根下有水渠引导雨水,汇聚到小区中央形成自然的小池塘。小区里还有各种鸟巢,各家门前筑起大花盆,一片鸟语花香。

  Bo01不但没有脱离城市的其他地区,反而成了马尔默最受欢迎的聚会地点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沙滩,欣赏海景;滑板运动区对年轻人来说是更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当年西港区的地标——考库姆起重机已经被新地标“扭转大厦”所取代。

  Bo01的成功引发了城市重建的热潮。Flagghusen是继Bo01后的另一个西港新区住宅项目,旨在建设可持续、价廉物美的住宅,让普通大众也买得起。瑞帕鲁说:“如今技术成熟、成本降低,这样的住房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房子贵。”

  清洁能源、高新科技、传媒、服务等企业的纷纷加盟,加速了马尔默的脱胎换骨。瑞帕鲁告诉《新民周刊》,如今已有200多家企业进驻西港新区,而且聘用的员工数量远超过老船厂的员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仅环保,而且可以创富。”这一切连锁反应,还要归功于人才输送渠道——马尔默大学。

  瑞帕鲁刚为马尔默制定转型策略时,就想到必须通过创办一所新大学和其他诸多设施,将马尔默打造成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习型社会。“转型头五年非常艰辛,你不可能一下子要求失业的工人们抱着计算机来办公。”

  1998年,综合性学校马尔默大学成立。“学校特别开设了跟‘绿色技术’有关的学科,如城市环境学等。”当初的回报如今见到了成效,“现在每年大约有七八千名高素质的学生带着对于清洁能源技术、清洁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的专业背景走入社会。”成为世界领先的“清洁技术城”是马尔默的新目标。

  除了硬件环保,瑞帕鲁认为身体力行的环保教育也很重要。减少私车出行、鼓励使用公交系统或自行车是马尔默的一大特色。

  “在考虑住宅新区建设的时候,我们特别考虑在住宅新区附近设立配套的公交设施、地铁线路。”瑞帕鲁引用数据说,2002年至今,使用公共交通的马尔默市民增加了300%;现有自行车道超过425公里,29万城市人口中,4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上学或工作。“我家离办公室只有一公里远,所以也尽可能地骑车去上班。”在马尔默,“5公里之内出行不骑车是可耻的”。

  “环保城市的规模不需要很大,但需要有好的交通系统来连接。”上海世博会期间,瑞帕鲁曾对中国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给予建议:以目前来说,中国的私有车保有量太大了,给整个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应当建更多的地铁、公车来缓解。“一个不需要开私车而能畅行的城市才是生态友好型城市。我们有时往往夸大了自己的需要,资源重合就是浪费。”“如果不处理好这一点,将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特别大的困难。”

  2009年,马尔默被评为瑞典最佳增长城市,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奖。瑞帕鲁本人不久前亦获得联合国环保大奖。

  展望未来,马尔默还有更长远的计划:2020年整座城市将实现100%零碳排放;到2030年,全城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